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情况报告 >> 正文
财政支出管理年开展情况报告

方案,并按资金分配方案向财政部门提供资金发放花名册。

三)强化资金拨付(报支)时效性管理

财政部门要积极调度资金,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加快资金拨付(报支)划转速度。对于缴入国库的本级收入,当月实现支出额不得低于入库金额的80%

1.基本经费。由财政部门按时间进度和预算部门用款计划、拨款申请拨付(报支)

2.工程建设性专项资金。直接拨付资金的指标下达后,财政部门根据预算部门拨款申请,2个工作日内,按下达资金的80%拨付资金。工程完工后,按照审计报告核定的投资额,不超过下达资金额度内拨付剩余资金。实现财政报账制的指标下达后,财政部门根据预算部门申请,2个工作日内,按下达资金的30%预付资金,并按工程进度在不超过下达资金80%额度内报支后续资金。工程完工后,按照审计报告核定的投资额,不超过下达资金额度内,按规定留足质量保证金后报支剩余资金。

3.补助性及其他专项资金。由财政部门根据资金分配方案和预算部门申请,于2个工作日内拨付(报支)实行“一折通、一册明”发放的资金,财政部门根据预算部门提供的花名册等资料于2个工作日内将资金拨付代理银行直接划到个人账户。

4.救灾应急等突发公共事件的财政性资金。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原则,预算下达和资金拨付实行“直通车”方式。上级部门对资金的拨付(报支)有专门规定的按上级规定执行。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资金,财政部门按照上述资金拨付时间要求,向预算单位批复资金使用计划,并按资金使用计划及预算单位申请支付资金。

四)强化专项资金结余管理

项目建设主管部门和实施单位要指定专人,明确时限、催办盯办,原则上月15日前下达的项目,当年必须实施完毕,实现支出,确保重大项目资金发挥效益。县级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年底一律不得结转,未实现的支出由财政收回重新安排或平衡预算。部门单位滞留2年及2年以上的省市专项资金,由财政收回重新安排或用于平衡预算。对项目实施单位未按时限要求组织项目实施致使资金无法拨付(报支)下一年安排预算时,按无法拨付资金额度,压减同类专项资金10%-20%

三、深化财政改革,提高财政支出管理水平

一)全面推行部门预算改革

全县所有单位推行部门预算改革,建立部门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实行“零基预算”适时修订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完善与财政保障能力相适应、科学分层的公用经费定额管理标准和办法,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科学性。

二)深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年,将国库集中支付试点扩大到12个部门及其所属单位,扩面向农林水等资金比较集中的领域倾斜。完善制度体系,出台会计核算、资金管理、银行清算等制度办法。按照“严格开设程序、同类专户归并、慎重选择银行”原则,清理财政专户,凡没有省级以上财政部门有效文件依据的财政专户,要全部予以撤消,凡是属于同类或相似资金性质的财政专户,要按规定合并到一个财政专户分账核算,逐步将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力争到年,全县全面推行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

三)完善“乡财县管”改革

坚持“乡财县管”改革方向,针对改革中存在问题,进一步修订完善制度体系,提高运行质量,切实发挥“乡财县管”改革在加强乡镇财政支出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1.完善审签报支制度。乡镇支出报销必须由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学校安全督查情况报告
       农民参保资金收缴情况报告
       退耕还林项目检查验收情况报告
       城建工程建设情况报告
       交通系统年终总结
       做好工业移民工作计划
       做好稳控物价工作意见
       绿洲外围游牧整顿工作意见
       开展财务大检查工作意见
       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工作意见
     
    统筹城乡发展的措施
    县工会换届会讲话
    厂思想政治实施意见
    新学期高中体育老师教学规划
    御上皇休闲中
    升任主任科员推荐材料
    专业技术职称总结写作格式
    金融危机下工商行政求发展治理要…
    水利局局长就职演讲稿
    市委书记人大代表发言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实施意见
    公益事业财政奖补建设意见
    财政资金整合工作方案
    财政支出管理工作意见
    乡镇财政管理工作意见
    财政局以评估促效能工作指导
    党委财政估算执行情况报告
    年度镇财政包干工作方案
    党委财政预算报告
    财政局家电下乡活动方案
    情况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