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初中作文 >> 初三作文 >> 正文
流淌在逝去岁月里的温馨作文600字

流年织就的狮头铜环在朱门上散发着古老的味道,轻轻一拉门,脚步伴着“咯吱”一声散开,那些流淌在逝去岁月里的温馨,次第浮现。——题记
   总爱回到彭州的田坝边,回到很小很小小时候住过的老房子里,嗅着那熟悉的稻香,任回忆“肆虐”。农村的厨房不那么讲究,锅呀铲呀的都直接堆在地上,尤其是那口熟悉的大黑锅,它就如往年一样静静躺在角落里。外婆以前就是用它,为我熬出一碗碗浓稠的粥,煎出一个个香甜的饼。我最钟爱的厨具莫过于它了,用手轻轻抚着上面被流年熏染得黝黑的锈,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个伸长脖子,贪婪而又期望地望着锅里的小男孩。
   走出厨房,我缓缓地踱步到了内屋里。墙上还是那一片温暖的橘红,是一片熟悉的大大小小的奖状。还记得以前我每次得到奖状后都会兴奋地将它贴在墙上,自豪地挺起胸脯。刚开始外婆会斥我:“哎哟,快拿走!墙皮都坏喽,丑死了!”但日复一日,橘红渐渐蔓延开来,竟成了扮靓屋子的一片美丽风景,她也就渐渐不说了,有时还拍着我的头笑道:“真行!又得奖状了!”呵呵,那个慈祥的身影又浮现出来,渲染着祥和的气氛,令人不由自主地去追溯那流逝的岁月。
   内屋的左侧,是用来养鸡的鸡圈。当初我就是在这里打扫枯叶来赚取零花钱。那时候,大鸡把碎米从地上啄起的叽叽声,枯叶被扫起的簌簌声,风儿拂过的窸窣声,俨然共同奏成了一支圆舞曲。尽管鸡圈并不大,但却让人感觉是站在了一望无际的原野上,脚步微动,尽情地舞了起来。
   走到后院,被一棵参天大树吓了一跳。仔细端详,发现它便是儿时的那棵小树。经过岁月的洗礼,那些嫩枝已长成了坚实的枝桠,却仍肆意地汲取阳光下的养分。但唯一未变的,是我在它树干上画的画。画中的小人儿跳跃着,牵扯着美好如斯的年少芬芳。
   恋恋不舍地走出屋子,再次扣了扣铜环,伴着“咯吱”一声,掩住了一室回忆,沥青小道仍静静铺在这里,蓝天也无时无刻不洒下一地芳华。但我却不能再驻足,因为前方还有比过去更美好的未来等我去闯!
   再见了,老屋!
   再见了,我流淌在逝去岁月里的温馨!

【写作指导:写好写景作文的方法】

  世界上有许多美好的景物,日出日落、春去春来、云飘雪降、山海湖泊、名胜古迹、城镇村落、街道庭院……哪一样不值得我们用诗一般的语言去讴歌,但写景作文让小学生煞是头疼,为什么呢?一是胸中无好词佳句,二是作文言之无序。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侧重训练的作文就是写景作文。根据小学生写景作文的现状和课本的编排情况,我是如何训练写景作文的呢?

  一、紧密联系课文指导写作。

  第一单元的《海上日出》、《夕照》、《迷人的张家界》,还有积累运用一的《大理三塔》,这些文章都是很好的写景范文。

  海上日出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出了日出的过程;《夕照》按时间顺序写出了如诗的夕照;《大理三塔》按空间顺序写出了三塔的样子。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写景作文要按一定顺序去写,并见识了各种顺序。学生还知道了写景作文在描写时,要“寓情于景”,要带着感情去描写,展开丰富的想象,尽量运用生动的语言、贴切的手法。()如:联想、比喻、夸张等。只有这样枯燥的景物描写才会变得充满生机,富有情趣,才会吸引读者。当然学生还知道了文

[1] [2]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98523.com/chuzhong/chusan/201401/203856.html
  • 上一个初中作文:
  • 下一个初中作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关于幸福的作文
       告诉你一个秘密作文600字
       一句名言给我的启示作文600字
       文明就在你的身边作文800字
       被温暖照亮作文600字
       最好的奖赏作文800字
       妈妈,我想对你说作文600字
       做饭作文600字
       爱书的童年作文600字
       我战胜了困难作文600字
     
     心田上的莲花
     听多美
     志愿精神在流淌
     织出生命之歌
     尘埃
     感动的浪花
     那一刻我生活在温暖中作文
     我的中国梦作文
     就这样,我慢慢的长大作文
     渴望那一天作文
    志愿精神在流淌作文700字
    流淌在逝去岁月的温馨
    流淌的歌声作文
    流淌在岁月里的温馨
    流淌在逝去岁月里的温馨
    流淌在逝去岁月里的温馨
    流淌的歌声
    清水流淌过我的心怀
    流淌在逝去岁月里的温馨
    流淌在手上的爱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10-2013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