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三个代表 >> 正文
构建和谐人人有责人人共享


    数据及其支持的论证总是具有非同一般的说服力且令人印象深刻。南京市玄武区锁金社区将和谐社会的几大特征分解、转换成具体而微的量化指标,并以此来衡量当地的和谐程度,这个尝试堪称新颖,也需要一定的信心和勇气。一方面,当地管理者可以藉此指标进行自我评估,标榜成绩,但另一方面,指标既然公之于众,就不得不接受
    公众由此而作的再评估。后者未必系统,却是最真实的验证,足有以一斑窥全豹的功效。
   
    我们的记者深入实际,去收集那些最真实的证据,去体验那些最真切的感受,试图揭开的就是和谐指标背后最真实的生活。报道之中,无论是整洁明净的居住环境,还是老幼皆乐的温馨景象,无论是自觉自愿的文明行为,还是互帮互助的友爱精神,都显现出当地在“和谐度”上的“高分”并非虚有其表,而具有民意的支撑。在锁金社区,“和谐”不只是一种抽象的治理目标和理念,也表现为民众生活质量的逐步提升。这种由“和谐指标”所显现的将理念落实为具体举措的努力,正是和谐社区在“和谐社会”这个宏大理想之下所富有的积极意义。社区生活最直接地关系到公民个体,是观察整个社会和谐程度最直观的“窗口”之一。没有社区这个小社会的和谐,整个社会的和谐就无从谈起。因而,锁金社区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显示了贯彻“和谐社会”理念的一些方向所在。
   
    锁金社区的成功之处,最重要的是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和谐是谁的和谐,又如何实现?就问题的第一层面而言,锁金社区的答案是:民众是和谐社会的构建主体,他们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换言之,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切政策措施,都须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切实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最大程度地满足他们的意愿。这也是现代民主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中,首要的一条就是“民主法治”,这意味着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保证公民的民主权利和政治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此才能确保一切政策措施不至于脱离民意,走调变形。以锁金人的话说,就是“搞评价标准说到底,最终要让老百姓受益”。
   
    问题的第二层面是第一层面的自然延伸,民众意志和利益的实现,必须借助一定的机制。在锁金社区,吸引挑剔的居民参与制定活动的各项制度措施,其用意都是通过民众参与实现他们所希望的和谐图景。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曾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通过广泛发扬民主,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形成能够全面表达社会利益、有效平衡社会利益、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这样的机制,在锁金社区那里就是“百姓点戏政府唱戏”——定期召开“协调会”、“听证会”、“议事会”等。惟有真正保障百姓“点戏”的权利,政府才能知道该唱什么样的“戏”,唱出来的“戏”合不合百姓的“口味”,能否讨得百姓的“欢心”。若非如此,所谓和谐指标就极易变质为某些政策制定者自说自话的“政绩秀”,成为他们向上邀功请赏的筹码,从而失去反映民意、推进和谐的本意。所以,“百姓点戏”既突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角,也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培育五感 构建和谐社区
       构建和谐社会中切实巩固党的执政…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做好农民…
       构建和谐社会的两个核心机制机会…
       和谐社会建设多元化社会治理结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难点重点农…
       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与保障
       构建和谐社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和谐社会的法治内容
       将企业发展融入构建和谐社会的进…
     
    街道完善信访教育制度
    再就业心理考察报告
    以雷锋精神为题发言稿
    县双拥中期推动会议发言提纲
    医院安全生产总结
    证券公司领导讲话
    车辆管理与维修管理办法
    区长城市管理会议讲话
    人才会议讲话
    浅谈新时期人大城建环保创新
    构建劳动关系稳定工作意见
    共建服务群众促和谐工作意见
    和谐之星建设活动实施意见
    加强农村基层机构建设意见
    党政廉建和反腐工作意见
    构建畅通交通网实施工作意见
    构建社会救助网络工作意见
    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工作意见
    基层残疾人机构建设意见
    繁荣文艺创作构建思想汇报
    三个代表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