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演讲致辞 >> 教师演讲稿 >> 正文
倾心教育热土共铸不朽师魂教师演讲稿

倾心教育热土 共铸不朽师魂(教师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朋友们:
    大家好 !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 倾心教育热土,共铸不朽师魂 》我是一名来自**镇一中的普通教育工作者。几年的教育生涯,让我深深地体验到:敬业奉献是为师之本,爱心责任是师德之魂。赞科夫说得好:“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只有给予学生爱,让学生感受到爱,体会到被爱之乐,他们才会学着去爱别人。“金凤凰”要爱,“丑小鸭”更要爱,唯有爱满天下才能换来桃李芬芳。一个生病的学生看到老师为自己着急得流泪,一定会倍感温暖而铭记在心;一个对学生嘘寒问暖的老师,必定是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面对学生的偶然犯错甚至是冒犯自己,你是宽容地就势引导,还是大发脾气或撒手不管呢?有爱心的教师总是选择前者,他们善于把关怀和宽容作为与学生沟通的法宝。

的确,师德是教师的第一智慧。当人们在不停地追问师德缺失的现状、拷问当今教育方式的弊端时,其实已经有太多的“殷雪梅”、“谭世明”用他们的生命之光点亮了“师德”这盏“灯”,大家知道,殷雪梅老师“张开双臂”把六位学生从死亡线上抢了回来,而自己却被飞驰而来的轿车撞飞 25 米。六位学生得救了、六个家庭的厄运驱散了、六条娇嫩的生命安全了,而殷老师光荣栖牲了。这张开的双臂在千钧一发之际是那样的有力,那样的巨大。 21 岁的青年教师谭世明看到重庆市开县境内特大井喷事故发生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附近学校的学生。他神速般通知了学校以后,又立即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地叫醒熟睡的乡亲,硬是把上百个人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却独独忘记了自己和自己的亲人,最后延误了脱离时间,导致他和 7 位亲人因中毒过深而全部倒下, 2 008 年“ 5 .  12 ”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又有多少位可敬的人民教师为了保护学生舍小家为大家,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怎能忘记东汽中学政教主任谭千秋在大地震来临时,为保护四名学生,在讲台前张开双臂,把学生严严实实护在身下,当搜救人员搜救时,发现他的身子仍然保持着前倾的姿势,两只手还在紧紧抓着水泥讲台,以致掰都掰不开;我们又怎能忘记,一位年轻的班主任在瓦砾中冒着生命危险与时间赛跑,连续救出 50 多名学生后,学生得救了,安全了,而他却下落不明 ,相信如果真的有天堂的话,天堂会因为有了他们,永远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永远会充满无私的真爱!永远有无尽的感动!

这些老师就像“老鹰捉小鸡”游戏里拼命保护自己孩子的鸡妈妈一样,面对“老鹰’ ,他们选择义无反顾地张开双臂,挽回了“小鸡”的安危。这,正是高尚师德的伟大力量。   

当“师德缺失”、“教育之痛”被屡屡提及时,当“行为示范” 的为师准则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开始扭曲时,这些教师却用生命书写了大大的“师德”二字,留给我们的,难道不是难以衡量的财富,和沉甸甸的警醒吗?

如果你是一丝春雨,就要滋润更多的小草;如果你是一片树叶,就要遮挡更多的绿荫;如果你是一缕阳光,就要温暖更多的心灵。这就是教育者的胸怀。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教育工作者又何尝少呢?他们承受着社会的压力,肩负着家长的厚望,承载着孩子们的期盼,有的带着一身病痛,装着药,却执著地站在讲台上;有的将孩子的作业带回家,带上老花镜,一本一本的细细地批改;有的亲人病重在床,却舍不得离开孩子,舍不得请一天假;有的虽已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教师解放思想大讨论演讲稿
       教师迎接十七大演讲稿
       教师节致辞稿
       09副县长教师节致辞稿
       县长教师节致辞稿
       教师节国旗下致辞稿
       第二十五个教师节教师代表致辞稿
       镇长教师节致辞稿最新
       庆祝第二十二个教师节电视致词
       第二十二个教师节致辞
     
    经济普查现场会议讲话
    街道军警民共建经验材料
    计算机系毕业典礼教师发言稿
    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串词
    电网企业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思考
    让党员先进性标准永行动中闪光
    餐饮业卫生监督会发言
    纪检干部考察材料
    向杨岳学习推进党建先锋工程经验…
    副县长任职讲话词
    开展教育活动工作方案
    应急管理科普教育工作方案
    农村党干部远程教育工作意见
    教育卫生调研报告
    党员教育整改工作总结
    义务教育绩效奖金管理办法
    建设职业教育实施工作意见
    关于教育发展工作指导意见
    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工作方案
    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创新规划
    教师演讲稿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