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演讲致辞 >> 和谐社会演讲 >> 正文
构建和谐社区演讲会资料共谱人与自然和谐之曲

不久前,圆明园湖底铺塑料薄膜的事件在全国引起了轩然大波,这种做法受到许多的非议。但是,对于圆明园治理处来说,这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因为北京缺水啊!缺水的不仅仅是北京,就是雨量充沛河湖纵横的江南地区也因为污染出现了水质型的缺水,淮河两岸的城市不得不守着淮河买水喝!水,自古以来是我们这个蓝色星球上生命的摇篮和象征。然而,现在我们却很难找到一条不曾受到任何污染的河流。全国532条主要河流中有436条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大江河流经的15个主要城市的河段中,有13条严重污染。水的污染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长此以往,地球空间剩下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人类自己的眼泪!我们的生存环境正在一天天的恶化!资料表明:中国的动植物中有20受到严重的威胁,高于世界10的水平。在国际公认的640个濒危的野生动物中,中国占了156个,中国有近1/3的国土笼罩在荒漠化和沙土流失的严重威胁中。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说:为了使13亿人吃饱饭,中国的粮食种植面积必须保持在16.5亿亩以上,否则粮食生产与需求的形式将会发生逆转。然而近年来我国的粮食种植面积明显减少,92年仅为16.6亿亩,93年下降到了16.2亿亩,2004年全国耕地面积又在该年度净减了1200.4万亩。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生存基础越来越薄弱。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水土流失、森林锐减、物种灭绝、有毒化学物品的污染、垃圾成灾,这一切都是我们人类自己种下的恶果!在过去的漫长岁月中,人类一代又一代播种希望、收获成果、创造奇迹,几乎是在没有受到任何限制的情况下慢慢地发展壮大起来。于是,这便不自觉给人一种错觉:仿佛只有人类非凡的创造力和一往直前的勇气,才是一切财富的生成点、立足点、和永不枯竭的源泉。其实自然资源及其环境,则永远是财富生成的基石。然而,人类无视于脚下这片娇弱而有限的土地,几乎是挥霍似的面对着大自然的一切赋予。终于,在人类疾步前行中,埋下了不幸的种子。要想我们人类在地球上安居乐业,就必须摒弃与自然为敌的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构筑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构筑鸟语花香、清山绿水、蓝天白云、清风明月的生存环境,就是合理利用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森林、土地、水以及地下瑰宝等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善待地球,党中心、国务院早就提出了战略目标,近几年,更是高瞻远瞩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而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就拿我们浏阳市来说,近年来,全市上下努力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大潮。现在,我们有花草环绕的行政中心,绿草如茵、风景美丽的浏阳河风光带,环境幽雅、流光溢彩的思邈公园、才常广场、花炮广场和浏河广场,绿树成荫的西湖山公园,森林覆盖的大围山公园等等。走进浏阳,近年来的巨变更是令人震撼,我们依靠美丽的生态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吸纳各方资金,强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去年经济指标又创新高!今日的浏阳,稻果飘香,芳草含秀,一座漂亮的山水园林城市正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全市上下正利用大自然赋予的资源,加速小康浏阳建设的豪迈步伐!共谱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仅仅做了应该做的事,仅仅是开了个头。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个系统的、庞大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需要从每一个人做起,从每一天做起,从每一件事做起!随意甩掉一个烟头、扔掉一张废纸、丢掉一对废电池,这都是对我们居住环境的摧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哪怕是对一片小草和呵护、对一滴水的珍惜、对一份空气的净化,都是应有之举、应该之举!“天街小雨润

[1] [2]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构建和谐社会演讲稿青年要担负起…
   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演讲稿
   建设节约型社会演讲稿
   构建和谐社会演讲稿—青年要担负…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升医院整体形…
   构建和谐社会演讲稿一
   构建和谐社会演讲稿二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升医院整体形…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升医院整体形…
   建设和谐社区演讲稿—争当与党同…
 
市州地纪委办公室主任会议讲话
温家宝加大支持三农 推进社会主义…
区民族宗教侨务会议发言材料
学校安全单位总结
市管干部考核准备会议讲话提纲
供销社科学发展观演讲稿
工商管理局网吧整治工作指导意见
统计局统计职责上半年总结
县委组织部半年总结
民政局改进作风管理方案
构建劳动关系稳定工作意见
共建服务群众促和谐工作意见
和谐之星建设活动实施意见
加强农村基层机构建设意见
党政廉建和反腐工作意见
构建畅通交通网实施工作意见
构建社会救助网络工作意见
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工作意见
基层残疾人机构建设意见
繁荣文艺创作构建思想汇报
和谐社会演讲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