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党章学习心得 >> 正文
认真开展三比三不比大讨论推进创新业绩树新形象主题实践活动作风建设年心得

    县委提出在全县干部中认真开展“不比资力比能力、不比职位比干劲、不比待遇比贡献”的“三比三不比”大讨论,是我县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的一大重要举措,结合永嘉多年来的实际情况,很富有针对性。认真深入地开展这场大讨论,必将进一步推进“创新业绩、树新形象”这一主题实践活动,从而有力地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实现“三业提升、两极协调、一城突破”的发展战略。
    作为交通系统的党员干部,在市委“三次跨越”和县委“321”战略中如何走在前列,我想结合实际,围绕“三比”要处理好“担子”、“步子”、“票子”,对照“形象”要把握好“脑子”、“口子”、“位子”。
    一、围绕“三比”要处理好“担子”、“步子”、“票子”。
    一是比能力要挑好“担子”。人的能力固然有大小,能者多劳,令人钦佩。交通建设任务繁重,“交通百亿”、“六大工程”艰巨而复杂;行业管理压力很大,安全生产、治超打黑烦琐而紧迫。勇夫强将、多多益善,我们更需、急需富有能力的人。只有有能力的人,我们才能挑好“担子”。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义无返顾、勇挑重担、迎难而上,做到尽职尽责冲在前头,决不畏惧退却躲在后头。因此挑好“担子”比能力,碌碌庸才就必然窝囊,无法挑好“担子”。
    二是比干劲要迈好“步子”。
    概括起来是“三个多走、两个不走、一个少走”。第一、基层调研要多走。我们不能陶醉于舒适的办公环境,要深入基层、多到基层,经常地、有计划地开展调查研究。如如何加强工程建设的质量监管、市场经济中的交通运输企业发展、企业的安全生产等等,都是我们当前的重点工作。我们要静下心来,调查研究、分析概括、理清思路。第二、为民服务要多走。作风建设,重在为民、贵在爱民。交通事业是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修桥铺路泽被子孙,交通人是深受群众欢迎的,也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坚强纽带。我们已建立“为民服务周”制度,要深入下去,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我们要多做一些为人民服务的事,只要群众需要,我们就要多走。第三、学校图书馆要多走。老一辈革命家陈云同志讲过:“终身学习,受用无穷”。学习是每一个人的终身任务。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地学,就会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技术素养,适应我们的工作。我十分支持我们的同志去学习、去图书馆。第四、博彩场所坚决不走。第五、封建迷信坚决不走。我们要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国家干部,要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规定,坚决禁赌,反对封建迷信,决不手软。第六、娱乐场所要少走。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把有限的精力和心思用在我们该用的地方,用在时代与责任需要我们去用的方面,用在我们的交通建设、管理的工作中去,千万不能沉迷于低级趣味中去享受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
    三是比贡献要淡漠“票子”。
    金钱不是万能的,不义之财更是害人。社会上确有不少党员干部倒在金钱面前,有的腐败分子并不一定一开始就腐败,但是经不起票子的诱惑,掉入泥潭而不能自拔,成为人民的罪人,这些都要引以为鉴,尤其是要引起我们交通系统的人高鉴、重鉴。交通28个厅长倒掉就是显明的对照。我们虽然没有厅长那么大的权力,但共产党的干部在这方面来讲,仅值5000元的现金,我们一定要防范于未然。要慎权、慎始、慎微、慎独。古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参加物权法高级研修班学习体会
       律师学习物权法体会
       我所理解物权法学习心得
       个人学习普通话体会
       学习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
       学习贯彻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便利…
       理解三种意识深刻内涵
       如何做一名合格公务员
       学习方永刚精神敬业精业见行动
       学习方永刚精神心得
     
    镇长庆祝第二十一个教师节大会讲…
    自来水公司班长事迹材料
    学习十七大精神要点辅导材料
    校长六一儿童节庆祝大会讲话
    计划生育经验交流材料
    同委员联系办法
    李源潮坚持又好又快地推进江苏两…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
    要求重寄成绩
    政教主任年度述职报告
    开展全民创业活动方案
    开展文明行车服务活动方案
    开展教育活动工作方案
    开展惠农政策工作安排意见
    开展应急抗灾生产自救工作安
    乡委员会开展作风建设安排意
    农村开展美化乡村活动实施意
    开展暖棚进畜活动方案
    开展生产恢复自救工作意见
    开展集中服务实施工作方案
    党章学习心得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