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整改措施 >> 正文
教育局农村教育整改措施

一、整体思路

突出主题,大力实施新农村教育;把握旋律,精心构建和谐教育;深化本质,不断发展素质教育;强化基础,继续提升办学条件;严格行风,切实提高工作效能。

二、指导思想

以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学校管理,紧扣“新农村教育”主题,围绕“和谐教育”、“素质教育”核心,稳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增强教育服务*社会建设的能力,办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教育,为*“实现三大主体任务,走在全省前列”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而不懈努力。

三、重点目标

──升学目标:初升高比例继续提高,全面满足家长的入学愿望,职普比保持1:1;实现中国音乐学院附属中学*联合艺术学校顺利招生;高考三率和“万人比”保持台州首位,跻身全省前列,并力争在考入北大、清华等名牌学校的学生数上有新的突破;

──建设目标:创建省一级重点中学一所,台州市教育基本现代化镇三个,建成中心幼儿园五所,省职业教育实践、实训基地若干,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

──和谐目标:保证四项工程各项指标今年全部完成;安全事故发生率、学生犯罪率和有悖师德行为进一步下降,非正常死亡人数低于万分之一。

──考核目标:争取在*市人民满意机关评议和年度考核中排位比20*年前移三至五位;在台州市教育系统考核中继续保持优秀。

四、具体工作

(一)深入实施“新农村教育”

1.加强“新农村教育”理论研究

邀请教育部、教育厅和著名高校的专家对“新农村教育”作深入指导,广泛征求教育一线工作者的意见,不断调整、完善“新农村教育”的工作思路、措施和制度,构成科学体系,在“新农村教育的研究”成为省教育科学重点课题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国家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使“新农村教育”朝着科学化、体系化的方向良性发展。

2.确立“新农村教育”财政方略

争取各级政府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依法保障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三增长两提高”。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重视教育还贷和清赤工作。

教育经费大力度向农村倾斜,优先安排、优先到位农村学校发展的经费;教育经费大力度向职教倾斜,不断提高职教办学条件、办学效益,为社会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多的实用技术人才;确保人民教育基金40%的经费用于农村教育重大项目投资和薄弱学校建设;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捐资助教;出台系列教师奖励政策,重点有序向农村倾斜。

3.建立“新农村教育”评估体系

使“新农村教育”成为市政府对各镇(街道)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大考核权重,研究制定出市政府“村村新”评估体系中的“新农村教育”评估细则。同时,以“新农村教育”为核心,制定对镇(街道)的教育评估和奖励机制,实现督政与督学齐头并进,使各镇(街道)在营造尊师重教氛围、用足用好转移支付及配套资金、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控辍保学、学校布局调整等方面切实负起责任,促进“新农村教育”踏实开展。

4.实行“新农村教育”互动制度

以新农村教育为主题,以民主恳谈为载体,创立“新农村教育互动制”,以群众、家长、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为重点,每月确定一个主题,在局机关、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及其他人士层面上,分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宣传部长作风建设整改措施
       民政局作风建设整改措施
       发改委作风建设整改措施
       水利局思想教育整改措施
       安监局作风建设整改措施
       环保局民主教育整改措施
       统计局实践作风建设整改措施
       旅游局自身建设整改措施
       街道社区指导思想整改措施
       民政党委理论学习整改措施
     
    工会入会申请书
    最新体育局总结
    民兵工作会举行现场观摩活动
    发改委国民经济报告
    畜禽养殖与产品加工考察报告
    创建新农村示范点补助方案
    度企业文化活动主题策划
    一班主题班会
    学习和遵守党章是确保党章党内地…
    老师作风整治实施工作方案
    学前一年义务教育工作方案
    校园中医常识教育活动方案
    群众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宣传学习教育活动方案
    提高中学教育质量工作意见
    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工作报告
    开展教育活动工作方案
    应急管理科普教育工作方案
    农村党干部远程教育工作意见
    教育卫生调研报告
    整改措施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