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财政工作计划 >> 正文
财政局预算规划发展计划

(一)2010年一般预算收支计划。

全区代编预算

2010年全区地方级预算收入(含保税区、琅岐经济区,下同)139968万元,增长8%。加上上划中央收入118017万元,全区财政收入257985万元,增长10%。按照财政体制测算,留区可支配财力为101009万元,相应安排财政支出101009万元。

基金收入计划31299万元,其中:政府性基金收入21114万元;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0185万元。根据基金先收后用、专款专用、自求平衡的管理原则,相应安排基金支出31299万元,其中:政府性基金支出21114万元;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0185万元。

全区财政收入总量计划289284万元。

区本级预算

2010年区本级财政收入计划199715万元,增长8.36%。其中:中央级收入99062万元,增长12.02%;地方级收入100653万元,增长4.99%。

区本级财力

地方级财政收入计划100653万元,加上级税收返还收入并扣除上解省市财政等,区本级一般预算财力为82785万元,按照财政收支平衡的原则,区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安排82785万元。

综上所述,区本级地方级收入计划增长4.99%,可支配财力增长3.78%。

由于近几年财政收入连年高速增长,基数较大,收入计划编制仍有一定压力,除了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外,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整,主体税种增收面临较大压力;下阶段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实施,也将减少财政收入;2009年部分小税种的政策性调整明年将不复存在;生产经营地在金山企业的划出等将对财政收入的增长带来较多难度。同时2010年增支因素较多,如行政机关统一津补贴、随之附加基数提高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费用要相应增加,以及省市出台的各项惠民政策区配套资金等都必须给予保障;适当扩大公共投资,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等。受财政体制变化的影响,预计新增财力仅有3100万元,在保证即将出台的津补贴政策足额兑现的前提下,新增财力主要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办好惠民实事。为此,部份建设项目无法在一般预算支出盘子内安排或只能部份安排。财政将积极争取从开行贷款、上解市财力返还和政府性基金收入等渠道筹措资金,努力保障区委、区府确定的重点项目资金供给。

根据现行财政管理体制测算和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相应安排区本级一般预算支出82785万元。其中:保工资及正常运行的基本支出经费安排34900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和惠民实事项目2500万元、偿债及建设资金26400万元、企业扶持及改制资金5100万元、城市维护资金4700万元等。

(二)政府性基金收支计划安排。

区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计划21084万元。其中:工交部门基金收入4万元、农业部门基金收入1080万元、土地有偿使用收入20000万元。

根据基金预算“先收后支,专款专用,单独编列,自求平衡”的管理原则,应安排基金预算支出21084万元。其中:工交部门基金支出4万元、农业部门基金支出108o万元、土地开发建设支出20000万元。

在此要强调的是,土地出让收入在确保足额支付征地和拆迁补偿费后,重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倾斜,逐步提高农村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

(三)社保部门基金收支计划安排。

区本级社保基金收入计划9910万元,根据专款专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乡镇财政计划
       乡村财政所计划
       财政监督计划
       银行业务培训发展计划
       全区新能源产业推进计划
       财政局经济区财政计划
       环境保护促进服务经济计划
       银行外汇监管计划
       财政局200干部人事教育培训计划
       今年地方财政计划明细
     
    学校加强综治宣传实施方案
    市第五届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各代…
    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内务司法述职述…
    乡镇孕妇住院补贴实施方案
    镇村两委换届选举总结
    领导干部大会讲话提纲通用
    任长霞先进事迹报告会演讲稿
    银行办公室工作要点
    教育局春季安全防火方案
    读悲惨世界的体会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实施意见
    公益事业财政奖补建设意见
    财政资金整合工作方案
    财政支出管理工作意见
    财政支出管理年开展情况报告
    民政局创先争优工作报告
    乡镇财政管理工作意见
    财政局以评估促效能工作指导
    党委财政估算执行情况报告
    年度镇财政包干工作方案
    财政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