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材料 >> 研究材料 >> 正文
学校开展创先争优分析材料

 为了积极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步伐,为课程改革提供一个交流和研讨的平台,进一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我校在2010年10月15日下午举行“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高中新课程经验交流会。高一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历史、政治、地理、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等十二科备课组长分别代表本学科进行了发言。他们谈体会、谈困惑、谈解决的方案,针对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总结和回顾了各学科在新课程实施方面所做的大量的尝试性工作,并对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进行了分析,提出很好的建议。通过这次会议,大家一致认为有如下好的做法及存在的问题,并共商出以下对策。

  一、好的做法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个性发展的引导者、思想品德的塑造者。

  (2)、学生地位的转变:学生由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3)、教学手段的转变: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转变为学生利用学习工具自己学习。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5、制订五种评价办法

  (1)、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止性评价相结合,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由过去重结果轻过程转为结果过程并重。

  (2)、把评课的重心放在关注学生发展上。

  课上的好坏由过去只听教师讲,忽视学生的发展,转为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

  (3)、注重开放性评价

  学校定期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教学开放日,倾听社会各界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评价。

  (4)、提倡自我评价,学期结束要求每位教师对自己工作、表现做出书面形式的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激发他们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5)、领导评价:根据每位教师学期的工作,表现过程、考核结果、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发展。

  二、共性问题

  1.教师对课程标准及新教材把握不准

  教材和习题难易程度不是很匹配

  教材的改革是新课改的重点内容,新的教材涉及的面、点更为宽广,学生平时学起来也颇为有趣,但是课下却让学生也颇头疼。教师和学生都感觉新教材容易学习,但是练习用的习题却难度很大。“新的教材,老的练习试题,老的考试模式,高考难度也并没有降低,这样的课改对于学生到底有多大的好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党员开展先进性教育分析材料
       供电公司公开监督研究材料
       论如何使管理的科学性及艺术性达…
       针对城市区域火灾风险的推测
       税收依法监管做法研究
       对企业低碳化经济管理的探究两则
       当今医院经济整顿与经营方式的研…
       国家对药品区分的研究
       农村消防行业研究材料
       促进党员先进性教育研究材料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宣传方案
    机关支部总结及计划
    教育局七一活动策划方案
    用信息论原理指导研讨论文
    党政办半年总结
    东北地区村级领导干部现状调查报…
    民政局党员志愿者意见
    街道管理处工作思路
    区监察局发展行政监察讲话
    人大代表执行职务应以集体活动为…
    开展全民创业活动方案
    开展文明行车服务活动方案
    开展教育活动工作方案
    中小学校舍收费优惠实施意见
    开展惠农政策工作安排意见
    开展应急抗灾生产自救工作安
    乡委员会开展作风建设安排意
    加强春季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意
    农村开展美化乡村活动实施意
    开展暖棚进畜活动方案
    研究材料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