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材料 >> 经验材料 >> 正文
团市委青年人才交流材料

营造环境  拓宽渠道

扎实做好青年人才工作

——共青团潜江市委

 

青年人才是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后备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需要大批的青年人才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抓紧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新世纪的合格人才,构建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工作机制,是共青团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我们按照市委人才强市战略的要求,把青年人才开发作为工作重点,通过抓典型、抓载体、抓平台、抓机制,努力营造青年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不断拓宽培养青年人才的渠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抓典型,努力为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青年人才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近几年来,我们通过评选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改善人才成长环境等方式,在全社会营造了关心、爱护、支持青年人才的良好氛围。一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表彰活动,树立一大批青年典型。近年来,我们连续几年开展了“十大杰出青年”、“十佳青年再就业明星”、“十佳青年致富能手”、“青年农民百业产业大王”、“青年干部建功立业标兵及先进个人”、“优秀青年志愿者”、“优秀团干部”、“优秀少先队辅导员”、“青年岗位能手”、“新长征突击手”等奖项的评选,在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领域选树典型,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在全市掀起了比学赶超的热潮,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我们与《潜江日报》、潜江电视台联合开办了《青春在明星市闪光》、《昨日明星    今日栋梁》专题栏目,在共青团网站上开辟了“青年人才工作”论坛,通过这些大规模、有影响的宣传报道青年人才创业的事迹,讨论如何建立、寻找有利于青年成才的环境、途径等,展现青年风采,反映青年呼声,传递社会需求,促进青年成才,营造处处需要人才、人人皆可成才的舆论氛围,激发带动了更多的青年发奋成才。

二、抓载体,在丰富的实践中培养造就高素质的青年人才

近年来,我们以丰富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青年的职业技能,引导广大青年在回报社会和服务人民的实践中自觉奉献、增长才干。

1、深入实施“青年致富行动”。在农村,各级团组织结合青年致富行动的开展,抓好“四个带头人”(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头人、农业科技知识传播人、农产品营销带头人、农村青年创业带头人)的培养,通过领办科技推广项目、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等有效形式,带动广大农村青年走上了致富成才的道路。近几年来,各级团组织共举办各类农技培训300多场次,培训青年农民15000人次,在团组织的大力培养、扶持下,全市涌现出了一大批青年致富人才,3人(次)分别荣获全省1998、2002、2003年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称号,2人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16人(次)获得全省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全省农村青年“产业大王”、全省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荣誉称号。

2、大力实施创业行动。近几年来,各企业团组织深入开展导师带徒、“五小攻关”、技术比武、争当青年岗位能手等一系列岗位实践活动,有效地提高了青工技能素质,激发了广大青工立足岗位、建功成才的积极性,培养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技能的复合型青年劳动者,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近五年来,全市涌现出新长征突击手100

[1] [2] [3] [4] [5]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司法局现场观摩会议交流材料
       通信公司营业部服务创新经验材料
       药品稽查经验材料
       妇女思想政治交流材料
       卫生所培植科室龙头经验交流材料
       开展文明信用创评活动经验材料
       福星工程建设经验材料
       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经验材料
       交警队伍正规化建设经验材料
       涉外税收管理分局基层建设交流材…
     
    农村创先争优半年总结
    体育局机关效能建设总结汇报
    大桥施工开工典礼讲话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查帐户偏少现状…
    学习型家庭事迹报告会材料副乡长…
    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意见
    县委宣传部庆祝新中国60周年征文
    学校学院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
    党委干部培训教育意见
    油田公司工会总结
    市委党建设领导组工作要点
    市委年度上半年情况报告
    市委换届纪律风清气正情况报
    市委中小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市委宣传部年度工作要点
    市委召开常委会的讲话
    市委举行常委会议时讲话
    市委书记看望委员的讲话
    市委会议讨论经济发展措施
    市委学习组读书会结束
    经验材料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