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材料 >> 经验材料 >> 正文
远程教育经验材料

操作技能基础上,提高操作层次。制定了全员教师培训计划,定期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就信息技术学习而言,因人而异。一般来说,年轻教师接受容易些,而中老年教师接受学习较难,因此,我们采取分层培训的方式。首先是骨干教师外出接受高级培训。我校选派了3名具有一定微机操作能力的教师参加省级“远程教育项目”管理培训,多人参加市县级培训,经培训单位考核,全部达标。其次是由骨干教师在校内集中培训青年教师。其三是由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采取一帮一的形式培训中老年教师。这样的分层培训,使每个教师都有较大的提高。现在,90%以上的教师都能熟悉远程教育资源各版块内容、熟练的进行技术操作并应用于课堂教学。

四、充分发挥远教的作用

  (一)、远程教育服务于教育教学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我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得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优化课堂,为课堂教学增添色彩。

  远程教育服务课堂教学,主要是为课堂教学提供资源支持。教师们在互联网和“清华同方新课程主题资源库”中查阅、下载学科知识,适时的、合理的应用于课堂,无形中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内涵与外延。我校有的教师把每一课所搜集的相关知识分类编辑整理,设计成非常实用的教学辅助材料,服务了自己,又方便了他人。除此之外,教师应用最多的是利用远程资源下载课件。那些设计新颖、巧妙、实用的课件,减轻了任课教师的工作强度,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生动活泼,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乐于参与教学活动,积极的研究。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在,我校教师除了下载现成的课件外,还自己设计制作课件,并通过上传资源和论坛与其他名校教师互相沟通,实现资源共享。

  为使远程教育资源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我校制订了学科教师远程教育资源利用课程表,每位教师按课表上课。规定主要学科、骨干教师每周至少上一节成功的多媒体课,学年不得少于20节,并与考核挂钩,促进了教师上好多媒体课的积极性。学校以年级组为单位,经常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各组将评选出来的优质课在全校交流推广,现在远程教育资源与学校实际教育现状已经达到了互融地步。

  把远程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到教育教学中去,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有多位老师的课荣获国家、省、市、县级优秀课,学生成绩迅猛提高,2007年初升高升学率创历史新高。

  2007年11月,**九年一贯制学校校园网站正式开通,并与建平教育信息网链接,网站由专人管理,单独配置了服务器,结合我校的实际特点,合理的设置了相应版块,内容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育资源、远程教育、教师论坛到学生园地等各个方面,全方位的展示了**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特色。教师可以利用资源库等校园网资源集体备课、修改教案、交流教学心得,可以实现校内、校间的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师的教育教研水平。

(二)远程教育服务于基层组织建设和当地经济发展

  1、为农村党员干部学习搭建平台。

  几年来,**街道办事处多次组织当地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反馈的效果很好。通过开展农村远程教育,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也得到了较大促进,也成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切入点,它把党的政策、中央精神有关法律法规和先进文化知识直接灌输给全乡各村寨家家户户,把基层党员干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宣传经验交流材料
       宣传经验交流
       卫生经验交流
       监察局信访管理经验材料
       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经验材料
       公司管理经验材料
       电力局标准化建设经验材料
       民政局流动人口经验材料
       土地经营权流转经验
       财政构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验交…
     
    嵩县春季麦田管理意见
    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学习心得
    古今中外诚信仰献小故事汇编
    分析评议阶段总结先进性教育第二…
    优秀妇女从业者事迹材料
    农村人口教育考察材料
    庆年三八妇女节演讲稿
    庆六一儿童节活动方案
    和谐社会以解决群众最关
    企业营销主管竞聘演讲稿
    学前一年义务教育工作方案
    高中新课程教学实施意见
    校园中医常识教育活动方案
    群众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宣传学习教育活动方案
    提高中学教育质量工作意见
    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工作报告
    开展教育活动工作方案
    应急管理科普教育工作方案
    农村党干部远程教育工作意见
    经验材料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