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高中作文 >> 高三作文 >> 正文
守住心灵的契约作文

,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时代。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着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那手执和氏璧在秦王殿上慷慨成词的蔺相如,难道不知秦王的阴险与贪婪?他在发出前已经许下完璧归赵的诺言!他正是循着一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在英勇地扞卫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
   这些都是古老的故事了,历史和时间或许把它们打磨得有些褪色了,市井的喧嚣与霓虹灯的艳影淹没了人性的光华,我们不得不为那些失落的品质扼腕叹息。
   那些唱着“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人们,或许忘记了婚姻是一种幸福的契约,更是心灵的契约。只有用心守护,才能获得幸福的果实。
   那些想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贪婪的人们,或许忘记了当初在党旗下旦旦的誓言,那是行为的约束,更是信仰的直白。一个连自己的信仰都可以抛弃的人,社会也最终将他抛弃。
   一颗缺乏约束的心灵是空虚的,游离的,就如同失去了家园的灵魂,失去了根的大树,失去源头的大江,只能堕落,只能枯萎,只能干涸…
   一种来自灵魂的声音在呼喊:守住吧,心灵的契约。

【篇六:守住心灵的契约】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守住心灵的契约--------诚信》温家宝总理曾说过一句振聋发聩的话: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此时此刻我觉得将其改为“道德的力量比太阳还要有光辉”仍不失其语言的震撼力。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了无数的传统美德-------律己修身、仁爱孝悌、诚信礼让、自强不息等丰富的内容,构成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精神宝库。而诚信则是这一切美德建立的根本。何谓诚信?城就是诚实待人不撒谎;信就是讲究信用重承诺,《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翻开历史的画卷,古人讲诚信的例子,比比皆是:
   “尾生与女子约,女子三日不至,遇大水,尾生抱柱而死。”尾生就是这样一位执著得可爱的君子,为了那一个或许并不重要的约定,为了守住自己心灵深处写给自己的那一份契约,他竟然用生命来壮烈地捍卫它。让人从他的身上看到了闪光的两个字---诚信。
   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时代。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著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那手执和氏璧在秦王殿上慷慨陈词的蔺相如,难道不知秦王的阴险与贪婪?他在出发前已经许下完璧归赵的诺言!他正是循着一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在英勇地捍卫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
   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孟信的人,家里很穷,无米下锅,只有一头病牛。一天他外出,他的侄子将牛牵到集市上卖了。孟信回来后非常生气,责备他的侄子不该把病牛卖给人家,并亲自找到买主将钱如数退还,牵回了自家的病牛。
   站在时代的今天,我们清楚地看到孟信手中紧紧牵住的绝不是一头生病的黄牛,而是一条健康与高尚的道德纤绳,它将一个人的人品、修养引入了纯洁的圣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98523.com/gaozhong/gaosan/201407/209079.html
  • 上一个高中作文:
  • 下一个高中作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守住心灵的契约
       守住心中的契约
       守住心中的约定
       触动心灵的瞬间作文
       最美丽的心灵作文
       怀念花开的日子作文
       发现生活中的美
       我在生活中发现了美
       我发现了美
       触动心灵的作文
     
     学会做人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当局者与旁观者
     对待事物的不同观点
     怒放的生命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上善若水
     话题作文
     君子之交淡如水
     守住心灵的契约作文
    守住心灵的契约
    守住心中的契约
    守住心中的约定
    触动心灵的瞬间作文
    最美丽的心灵作文
    触动心灵的作文
    心灵的窗口
    心灵作文800字
    心灵的真善美作文
    美好的心灵作文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10-2013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