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演讲致辞 >> 经验交流发言 >> 正文
全省农村社区党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发言

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提高,以加快农民居住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为重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初步形成了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以城带乡”的机制。二是把农村社区建设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结合起来,比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撤并、改革乡镇机构及行政村设置;建立对失地农民的合理补偿制度;发展各类专业经济组织,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改革、农村土地股份合作改革、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合作改革等等。三是发展农村公用事业。农村社区的出现,为发展农村公用事业提供了平台。比如,普遍实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合作医疗覆盖面远远超出全国农村平均水平;村级集体经济的服务功能逐步加强等等。
  党领导农村社区建设,而农村社区的发展又促使党组织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与服务水平,使农村社区建设走社会主义新的台阶。苏南的创新点在于:一是组织设置的创新,比如,依据有利于党员活动和服务群众的原则,在组织设置上出现了灵活、多样的趋势。原创:cnwmz.com二是把党组织的活动融入社区工作中,例如把党的思想教育与社区文化宣传活动结合在一起,不但形成党的宣传、文化功能齐全的活动阵地,而且对提高村民素质,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也具有重要意义。三是通过城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的具体帮助,提高社区建设水平。
  从苏南地区农村转型过程中的社区党建工作中,可以得出几点有益的启示:一是党组织应具有前瞻性战略思维。农村社区党建在中国是新鲜事物,苏南地区的农村社区党建,其意义在于展示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党组织能够站在时代前列,从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高度,引领时代潮流的发展,在构建新型社会治理体制中体现党的领导作用。这恰恰是共产党的先进性的表现之一。二是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这里所说的服务是广义上的服务,既包括通过科学的政策引导经济社会发展,又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为群众办实事;既包括在上级党组织与群众之间进行沟通,又包括对群众进行思想教育、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等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基层组织才能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获得最大多数群众的支持。三是以发展为基础,把发展与服务结合起来。苏南农村社区党建的发展,与其雄厚的物质基础分不开。一方面,农村社区这一新鲜事物不是人为催生的,只有经济建

设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农村社区,因此发展是第一位的任务;另一方面,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使社会进步的成果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这是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因此,把发展与服务结合起来,是中国历史条件下基层党组织的特有的任务之一。四是继续与创新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的传统优势是组织严密、政治动员力强、行动统一等等。在苏南农村社区党建中,一方面,传统的优势得以继续,比如,党组织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组织设置遍布各个社区,政治动员力也是其他组织不能比拟的;另一方面,在社区党组织的活动方式、组织运行、工作机制等方面又确有创新,富于创造精神,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具有活力的原因所在。

 

上一页  [1] [2] [3] [4] [5]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卫校书记校长巾帼女干部经验交流…
       市农村文明生态家庭建设现场经验…
       农技协建设经验交流会讲话
       收费处班组建设经验交流会发言
       建筑公司重合同守信用经验交流会…
       乡镇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现场经验交…
       邮电局争创全国文明单位动员暨经…
       领导干部专业能力建设经验交流发…
       县税务局落实税收治理员制度经验…
       向杨岳学习推进党建先锋工程经验…
     
    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科学发展观征文
    加快中医药发展实施工作意见
    树立科学发展观做好非公有制企业…
    集团公司党委扩大会情况总结报告
    社区基础详细计划范本
    乡镇产业经济总结及计划
    镇政府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意见
    学府路拓宽改造工程总结表彰大会…
    大学校长新生开学典礼讲话
    总公司档案治理办法
    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
    农村社保试点实施工作方案
    农村饮水水资源保护管理办法
    农村低保政策实施工作意见
    农村党组织三联三促实施工作
    做好农村统计工作安排意见
    农村开展美化乡村活动实施意
    加强农村基层机构建设意见
    农村低保重新核定工作意见
    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工作意
    经验交流发言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