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工作要点 >> 正文
基层教育工会发展要点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会工作的责任感;以师德建设为核心,进一步提升教职工素质;深入开展“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实现学校发展和教职工权益的互利双赢;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工会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工会干部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加强职业道德精神的培养,不断创新师德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加强在教职工中开展素质工程的探索与实践;要进一步推进女教职工素质工程;加强与党政部门的交流与沟通,使教职工的意愿和要求在源头上得到体现;进一步深化校务公开工作;关注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大力推进送温暖工程;加大工会干部培训力度;抓好建会入会工作;创新基层工会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基层工会等,具体材料请详见下文:
20*年教育工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和谐校园、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为主线,以建功立业、建会入会、教代会工作为重点,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动员广大教职工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建设教育强市做出新的贡献。
     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会工作的责任感。各基层工会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会工作首要的政治任务。要紧密联系本单位实际,在全体教职工中广泛开展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主题教育活动,要充分发挥工会文化教育、宣传阵地的导向作用,要在全面把握十七大精神中,找准教育工会工作的切入点,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创新工作理念、转变工作方式、破解工作难题,推动教育系统工会工作全面发展。
     二、以师德建设为核心,进一步提升教职工素质。首先要加强职业道德精神的培养,不断创新师德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要以评选劳模和师德标兵等活动为契机,大力弘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师德。各基层工会要广泛组织教师主动参与师德建设,充分利用各类先进人物、事物的教育资源,引领师德建设活动向纵深发展。二要加强在教职工中开展素质工程的探索与实践。各基层工会要认真研究本单位教职工现状,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科学型教师活动,努力形成终身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机制,通过开展 “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争创“职工先锋号”、 评选“三育人先进个人”、“十佳双百”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提高教职工的岗位技能和素质。三要进一步推进女教职工素质工程。继续深化“巾帼建功”创建工作,以创建活动促进女教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深入开展“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实现学校发展和教职工权益的互利双赢。各基层工会要按照十七大报告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的要求,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教职工活动。一是加强与党政部门的交流与沟通,使教职工的意愿和要求在源头上得到体现。二是着力健全和发展教职工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全面落实教代会的各项职权,进一步深化校务公开工作。在民办学校继续推行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通过维权机制的建设使人事管理和利益分配公平、公正、公开,确保教职工的劳动权益得到保护。三是关注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各基层工会一定要从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的高度,充分认识关注教职工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要在单位党政领导的支持下,结合本单位实际,采取积极措施,灵活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教育局电教仪器管理要点
       国土局监察服务要点
       建筑加强施工安全发展要点
       文广局文化培训要点
       卫生设施完善发展要点
       劳保局就业服务发展要点
       民政局完善社区教育要点
       乡村完善成人教育发展要点
       国土局深化资源宣传发展要点
       国土局监察服务发展要点
     
    村党支部市级先进推荐材料
    国旗下讲话之迎会考高考动员
    企业员工爱岗敬业演讲稿
    储备粮管理办法
    抢险救灾表彰会发言
    计生委惠民政策落实总结讲话
    人大领导党组教育会讲话
    农业科技企业认定管理意见
    县档案局馆安排
    中学校领导述职报告
    学前一年义务教育工作方案
    校园中医常识教育活动方案
    群众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宣传学习教育活动方案
    提高中学教育质量工作意见
    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工作报告
    开展教育活动工作方案
    应急管理科普教育工作方案
    加强农村基层机构建设意见
    农村党干部远程教育工作意见
    工作要点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