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材料 >> 事迹材料 >> 正文
团市委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事迹材料

题,启动实施了“青年文明号服务卡助万家”活动,来自卫生、电力、金融等行业的青年文明号集体带着他们对群众的承诺走进了社区,走进了千家万户,通过开展实实在在的服务,将创建活动真真正正地落到实处。 “青年文明号服务卡助万家”使文明号的服务形式由“坐堂行医”扩展到上门服务,服务内容由单项扩展到多项,服务时间由上班11小时扩展到对急迫需求随叫随到。使青年文明号的优质服务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会。
  (二)广泛开展青年文明号信用建设示范行动2002年,团承德市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承德市委“以德治市”工作总体要求为指针,牢牢把握青年道德建设主题,突出道德建设监督,建立道德建设监督机制,以“倡业、树德、争优、践诺、建制、创效”为主要目标,依托各行各业青年文明号载体,形成“启动一点、带动一片、深化一线、活跃全面”的新局面,推动全市创建青年文明号信用建设示范行动的深入开展。工作中,重点开展了“信用建设行动倡议”、“青年职工八比八看”、“五共建五促进”等活动,实施了“青年文明号信用建设四卡五台一队一监督”的措施,对信用建设行动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如在商贸系统开展了“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率先推出“青年文明号服务卡”;个协系统结合信用建设开展了“青年四无市场”、“信得过摊位”及“文明经商户”等活动,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三)不断深化青年职工创新创效活动2002年,按照上级团组织的统一部署,团承德市委组织全市各级青年文明号及创建集体广泛开展了青年创新创效活动,重点以企业团组织为主,引导和组织青年职工立足岗位开展群众性创新实践活动,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创新创效,使这一活动不仅成为青年职工成长成才、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的基础,而且进一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在活动中,各级团组织积极争取党政支持,努力做到“人人有项目、人人有成果、人人创效益”,坚

持开展岗位培训、导师带徒、“号手”联动等活动,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年岗位能手和能工巧匠。广大青年在活动中立足岗位,面向社会,文明从业,勇于创新,积极创效,以优质服务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得到各行业各部门的肯定。如承德钢铁集团结合创新创效开展了“万千百十”工程和“青年安全示范岗”等活动,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晓来承德钢铁集团检查工作时给予了肯定。
  (四)推出青年文明号“绿色风景线”品牌活动2003年为了拓展青年文明号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发挥我市青年文明号的优势,团承德市委以避暑山庄肇建300周年庆典为契机,开展了“绿色风景线”活动。绿色风景线活动是团承德市委联合20家单位开展的一项服务社会的公益活动,目的在于加强服务设施建设,规范文明服务标准,提升服务的品位和档次,为来承游客提供方便优质周到的服务,从而向外界宣传承德,树立承德历史文化名城形象,是我市青年文明号服务社会的一种延伸。活动中,各青年文明号及创建单位根据各自行业特点向社会做出承诺,统一制作“绿色风景线”服务卡,公开服务承诺内容及监督电话,并在具体工作中认真践行诺言,为来承游客提供周到、热情、优质的人情化服务,为建设“优美承德、文化

转载或摘录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市级先进工会事迹材料
       电信分公司营业班创省级青年文明…
       推荐收费站为市青年文明号事迹材…
       法院民庭申报集体二等功事迹材料
       刑侦民警先进事迹材料
       银行货币信贷与统计股青年文明号…
       纪检监察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五好家庭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公司先进岗位事迹材料
       模范学校工会主席先进事迹
     
    经贸局创建单位安全管理总结
    200外贸部门实践报告
    社会保险清欠工作安排意见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状况调查与分析
    财政人员科学发展观演讲稿
    机关作风整顿建设演讲稿
    圣诞暨元旦联欢会串词
    机关办公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整…
    工商副局长实践建设教育讲话
    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  做好人大
    市委党建设领导组工作要点
    市委年度上半年情况报告
    市委换届纪律风清气正情况报
    市委中小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市委宣传部年度工作要点
    市委召开常委会的讲话
    市委举行常委会议时讲话
    市委书记看望委员的讲话
    市委会议讨论经济发展措施
    市委学习组读书会结束
    事迹材料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