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小学作文 >> 三年级作文 >> 正文
关于粽子的作文

是用棉制品和丝线绣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五次丝线象征五色龙,系五色线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节要吃粽子。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节真是一个有趣的传统佳节!

【篇七:端午节作文】
   香喷喷的粽子熟了,黄澄澄的雄黄酒酿好了,赛龙舟的船也准备好了,端午节也就随风而来了。
   端午节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传说是为了纪念大诗人屈原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位著名的大臣,名叫屈原。他不仅诗词写得好,还有相当的谋略;既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政治家。屈原出身于楚国的贵族,起初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张改良内政,联齐抗秦。但是,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进谗言使怀王疏远了屈原。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一再遭到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对前途感到绝望,就在农历五月除五投汨罗江自尽。屈原写了很多不朽诗篇,比如有:《离骚》、《天问》等等……
   端午节还有许多别名,有:浴兰节、女儿节、五五节、端阳节等……
   我非常喜欢端午节,因为这其中寓含着很丰富的意义。

【篇八:粽子不了情】
   端午已过,一场热闹的粽子大戏似乎已该落幕,舌尖上的甜糯清香完成了心里的那份祈愿,端午的精灵,乖巧美味的粽子,留存着无限的回味,徘徊在记忆的迷离中,依依不舍。
   思绪中,隐隐不散的弥漫着粽子的清香,耳畔回荡大街小巷里粽子的叫卖声,商场中处处是粽子打折销售的标示……粽子的世界在温热灿烂的骄阳中,依旧飞扬着多姿的风采。
   想起伊时,粽子在众人赞口不绝的赞美声中,潇洒着舞弄起文人的笔墨、诗人的感叹、作家的遐想,伴随屈原大夫悲壮大志的传承之念,成为了传奇世界的使者。从人们的心灵中跳动起了饱满的情怀,摒弃了贵族百姓的沟壑,囊括了人文美食的精髓,就这样流芳百世,以包容百味的肚量,承载着南北天地众口和谐之使命。
   粽子,俨然是我喜爱之物。因为它乖巧多姿的形态,令人着迷得那股特殊的糯香,神秘百变的馅儿,总在你的口中才解密瞬间的释然和惊喜,那时的粽子,没有一种完全相同的造型和味道,千种万种情结全然在剥开粽叶的闪耀之间。
   然而,留在我记忆中的粽子情结,还并非粽子本身的美味和香甜,也不是它娇小玲珑的美妙身段,更不是那粽子里可以变幻地包裹着数百种馅儿的诱惑。而是那小院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98523.com/xiaoxue/sannianji/201407/208933.html
  • 上一个小学作文:
  • 下一个小学作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包粽子作文
       包粽子作文400字
       踢毽子作文
       关于童年趣事的作文100字
       小学作文菊花
       感悟人生
       进退两难
       如何判断事物
       人生内外
       世上最美的歌
     
     一次令我难忘的事
     森林
     中国梦,我的梦
     踢毽子作文400字
     学踢毽子作文
     踢毽子比赛作文
     踢毽子
     踢毽子的作文
     臭豆腐作文400字
     小手拉大手作文
    关于消防安全的作文
    关于童年趣事的作文450字
    关于童年趣事的作文200字
    关于包粽子的作文
    包粽子的作文
    端午节包粽子的作文
    端午节包粽子作文
    包粽子作文
    包粽子作文400字
    关于童年趣事的作文100字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10-2013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