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小学作文 >> 六年级作文 >> 正文
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作文450字

今天,我看了一幅周月泉画的有关珍惜资、保护环境的漫画。
   这幅漫画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伐木工人,穿着工作服,嘴里叼着香烟,手上挥舞着锋利的斧头。边坎树边哈哈大笑:“这木材可真好,这么大一片林子,一定能赚不少钱,我快要发大财了。”树枝在摇曳,树叶在不停地挥舞着双手,发出痛苦的呻吟。这声音惊动了正在熟睡的森林。一只啄木鸟听到了“咔咔”的声音,迅速飞了过来,它愤怒地盯着伐木工人那木头脑袋,心想:这段木头里一定有害虫……
   看了这幅漫画,我心里十分愤慨,心想:这位木头脑袋的伐木工人,你有曾想过,这片枝繁叶茂,供无数鸟儿繁衍生息的密林。如果没有它,这些鸟儿该到何处去住?伐木工人,请放下那无情的斧头吧!如果你继续砍伐这片森林,它们也终将向你伸出无情之手。从这则漫画,让我想到了许多:新闻上说,许多小摊贩为了减少成本,偷工减料,把老鼠肉当做羊肉卖,让消费者胆战心惊;在一些酒店里,店家为了使饭菜更加吸引人的眼球,杀生了许多珍稀动物,导致生物的灭绝;在一些商场里销售的貂皮大衣,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使动物走向灭亡之路。这样的事例不可计数,真让人触目心惊。
   请大家清醒一下头脑,让我们一起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不从眼前的利益出发,让地球成为我们最美好的人间!让我们的大树朋友不再哭泣!

【写作指导:如何写好一篇哲理散文】

  哲理散文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是针对作品的形式,而是针对作品的内容而言。通俗地说,通过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感悟出某些人生哲理的散文即为哲理散文。这类散文的特点是以文学语言抒发比较含蓄的哲理,一般不使用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大多采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段,从具体事物入手借题发挥,所表达的哲理往往具有很强的个性化色彩。哲理散文因其悟性和灵感的结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阅读好的哲理散文,不仅可以提高文学修养,提高写作技巧,还可以懂得生活的智慧,学习处世的经验,帮助自己走向成功之路。

  哲理散文如何写?前人说:文无定法。但每种文体都应该有自己与其他文体相区别的要件,有其形式和结构的规律。根据前人的总结,哲理散文大致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写法:

  (一)即点散射

  此类写法,较常见于学者散文。余光中把这种散文叫做“表意”的散文,因为“它既不要全面的抒情,也不想正式的说理,而是要捕捉情、理之间洋溢的那一份情趣或理趣”。它常常由一点生发开去,信笔游走,恣意挥洒,其文思与论题的关系若即若离。钱锺书的《论快乐》即如此。()钱先生学贯中西,下笔则沟通古今,各种掌故、妙喻蜂拥笔端,别人的奇谈、自己的妙悟打成一片。在这里,“快乐”这一论题,只是钱先生思维的导火线,它点燃灵犀,让学识、智慧绽放成火树银花。此类散文,须得厚积薄发,方能出入自如。

  (二)以浅写深

  在阐述道理时,摘取日常生活情景入文,以身边场景的鲜活气息化解道理的冷若冰霜。如季羡林先生写《时间》,一看题目,多少有点让人头皮发麻。然而季先生开篇就很家常,“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在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它那里一跳,我的心就一跳。”由座钟的跳动,想到心脏的跳动,再想到时间的流逝。以眼前情景切入,消除了读者“谈理色

[1] [2]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98523.com/xiaoxue/liunianji/201401/204481.html
  • 上一个小学作文:
  • 下一个小学作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关于乡下人家的作文500字
       节约用水从我小事做起作文600字
       新型校车作文500字
       观察小仓鼠作文500字
       我懂得了感恩作文500字
       未来的房子作文400字
       向日葵的成长作文400字
       仰卧起坐比赛作文400字
       我眼中的秋天作文500字
       梦作文500字
     
     坚强,开出生命的花朵
     顶碗姑娘
     石缝里的草
     玄鸟·青羽
     关于《死亡列车》的通知
     “鼻涕兄弟”
     小花猫
     风雨过后总会有彩虹
     毕业心语
     2014,属于我的2014!
    珍惜生命的作文
    珍惜手中每一本书!
    珍惜粮食作文150字
    失去才懂得珍惜作文
    防止溺水,珍惜生命
    珍惜童年
    珍惜你的爱
    珍惜爱
    珍惜拥有
    珍惜现在作文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10-2013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