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演讲致辞 >> 经验交流发言 >> 正文
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经验交流


    学习型领导班子
    自2008年1月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以来,我处深入领会文件精神,把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作为推动实现“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务实型和开拓型”干部队伍建设目标的重大机遇,狠抓贯彻落实,领导班子自觉学习的能力显著增强,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工作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道路养护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领导班子勤政廉洁意识不断强化,在全处形成了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建设学习型班子的出发点
    建设学习型班子不仅仅是进行单纯的学习培训,对个人或团体的素质进行提高,而是要用学习的理念去处理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规划班子的长期发展。学习理念贯穿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学习成为个人和班子发展的基础。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做到了“四有”、“三落实”。“四有”即:学有组织,学有计划,学有目标,学有条件。学有组织就是成立学习领导小组,使学习活动得到组织保证。活动一开始,我处就成立了一把手行长任组长,党组成员副处长孙兴海、包奎为副组长,管理岗员为成员的学习创建小组。在此基础上,带动全处学习,从办公室、政工、会计业务骨干组成小组, 专门负责学习活动的组织工作,为开展创建学习型班子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学有计划就是结合单位实际,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坚持做到“年有计划、月有安排、周有活动”,把科学性与操作性相结合,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上级要求与本行实际相结合,对学习任务、学习内容、时间安排、参加对象等制定了详细的规划。学有目标就是提高干部职工的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学有条件就是充分利用一切学习工具和环境学习。在学习创建中,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多方收集录象资料,先后组织学习《反腐》警示记录片和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渠道的多样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落实”即落实学习内容,落实学习时间,落实考核目标。在学习内容上,由过去单纯注重业务学习向政治素质与业务能力并重转变,在学习时间上,明确规定每星期二、四下午为集中学习时间,在考核目标上,对每个阶段集中学习和专题讲座进行严格的考核,以计划规定的学习内容为依据,检查集中学习次数、体会文章、学习笔记等,通过这种方式巩固了学习成果,使学习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能力。通过创建使班子成员的学习成为了一种创造性张力,成为个人内在的需求,班子成员树立起了全新的学习理念即树立“学习为本”的理念,“终身学习”的理念,“团队学习”的理念,“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使学习、工作和管理三者有机溶合起来,有效地营造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知识资源人人共享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分析思辨问题的能力,班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为提高,每项决策都体现了班子的共同愿景。
    二、把提高班子的管理水平作为建设学习型班子的着力点
    学习型班子居于学习型系统的组织层,成员都是部门的领导者,肩负着组织管理的责任,我处在创建学习型班子的过程中,把提高班子的管理水平作为着力点,要求班子成员必须紧密团结在一起,充当好三个角色:一是当好设计师,设计好共同愿景,价值观和学习过程。我们把提升自身素质,建立一个团结和谐的班子,提高对道路养护的

[1] [2] 下一页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市政府办公室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
       镇计划生育经验交流介绍材料
       电气化分公司经验交流──创建特…
       县基层党建经验交流
       再就业经验交流及对策建议
       政务公开经验交流会议材料
       第三批先进性教育分析评议阶段经…
       品牌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典型材料
       文明创建经验交流交通局
       民政低保经验交流
     
    乡镇人大换届选举总结
    教导处学年教学计划
    学校招生宣传发言稿
    民政局深化扶贫宣传讲话
    民政局实践经济创新交流材料
    开放潮涌铁山港
    学生会计划8
    安全百日赛活动总结及今后安全生…
    商场平安夜晚会策划及圣诞演出节…
    造林绿化环境整治讲话
    创建电子政务管理办法
    开展教育活动工作方案
    开展惠农政策工作安排意见
    开展应急抗灾生产自救工作安
    乡委员会开展作风建设安排意
    国家级果业示范园创建工作安
    农村开展美化乡村活动实施意
    开展暖棚进畜活动方案
    开展生产恢复自救工作意见
    开展集中服务实施工作方案
    经验交流发言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