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意见 >> 学校工作意见 >> 正文
中小学教学管理意见

,大力提倡“先学后教”的教学改革。教师要为学生提前自学提供服务,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预习目标、学习重点及相关背景等资料,以确保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参与课堂学习,并能在学生已初步学习的基础上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校要采取切实措施,保证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学习时间。要坚决杜绝“满堂灌”的教学行为,控制教师的讲授、指导时间,做到能让学生思考的教师不要多讲,能让学生动手的教师不要取代,能让学生总结的教师不要包办。鼓励课堂开放,提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学形式,但也要反对追求热闹、华而不实的虚假“改革”,防止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
  三、规范教学秩序
  良好的教学秩序是保证教学顺畅运行的前提。规范教学秩序,就是要保证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在公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参与竞争。针对目前一些学校存在的加班加点、竞争无序、挤占学生自学时间、作业负担明显过重等现象,各校要加强对教学秩序的管理。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严禁设立快慢班、杜绝利用节假日加班加点现象。校外教育活动只能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兴趣活动,不得以任何借口上课。学校要采取严厉措施,制止教师随意挤占学生的自习时间(包括晚自习),但鼓励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性辅导、答疑。学校要责成教导处,会同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根据班级实情,对学生每天的作业总量进行控制,并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菜单式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选择的空间,切实让学生从无序的教学竞争中摆脱出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做到“学在课堂、练在课堂、反馈在课堂,矫正在课堂、巩固在课堂、提高在课堂”。
  四、完善评价机制
  学校要根据新形势对教学的新要求,完善校内教学评价方案,要通过评价的杠杆作用,引导教师钻研教学、关注学生、提升质量。要坚决改变纯粹“以分数定好差”的做法,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要根据本局关于开展“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系列研究活动的有关要求,重点加强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引导和监控。校长和骨干教师要起示范作用,通过组织对全体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考评,使全市教师自觉践行有效教学、追求高效课堂,争取人人达标。学校领导要对课堂教学模式陈旧、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师进行重点帮助,决不允许漠视学生课堂生命的现象存在。
  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要看是否真正做到“每一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都成为有效的师生活动”,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要看是否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为前提。因此,在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中,不能只关注优秀率、合格率等指标,更要关注对学习困难生的辅导,要将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标准,还要将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考试能否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作为评价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各校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每一位教师公平的帮助。教研室对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中,也要将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重要指标之一,以保证全体学生的和谐发展。
  五、推进校本教研
  开展校本教研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它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校要根据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建立和健全校本教研制度的意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我县中小学教育装备意见
       学校幼儿园安全管理建设安全文明…
       市学校体育艺术特色教育意见
       教体局对学校新领导班子指导意见
       小学教研意见
       镇小学教育意见
       普通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意见
       规范大学生村干部管理意见
       规范老年大学化意见
       学校食品安全意见
     
    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思想政治
    县委书记半年总结讲话全委扩大会…
    书记人大会议闭幕时讲话
    刘敬民奥运会筹备有力促进了人权…
    开展开门评议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实…
    社会事务办副主任任职回顾文稿
    残疾人自发捐款奉献爱心
    读双城记的心得领悟
    牢记两个务必做合格公仆
    最新党课心得体会
    加强中小学老师团队建设意见
    提高中学教育质量工作意见
    中小学校舍收费优惠实施意见
    中小学教师培训站规划工作意
    中小学老师参加远程培训管理
    加强中小学老师队伍建设意见
    中小学人事改制实施工作意见
    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方案
    党委加快中小企业建设的实施
    市委中小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学校工作意见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