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工作要点 >> 正文
教育部要点

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强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重在制度建设,加强对农村地区寄宿学生的管理工作。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勤工俭学。继续抓好扫盲工作。

  15.积极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努力推进“班班通、堂堂用”,让广大中小学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着力抓好教学光盘的普及和应用,做好教学应用指导和支持服务工作。坚持应用为主,把远程教育与推动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教师培训、促进农科教结合、培训农村党员和提高农民素质进一步紧密结合起来。

  16.着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大力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鼓励和引导普通高中注重质量,办出特色、形成风格。重视学前教育,努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启动实施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

  17.进一步完善国家教育督导制度。继续做好“两基”国检工作,建立“两基”巩固提高年检复查制度。制定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督导工作方案,进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试点,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抓好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等专项督导检查工作,做好全国中小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专项监测工作。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试点工作。健全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制度。

  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18.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加强对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着力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积极推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和合作办学。深化公办职业院校体制和机制改革,积极推广“三段式”办学模式,引导和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19.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的“四大工程”。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作用,加强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急需人才的培养,培育新型农民。广泛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实用人才和未升学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教育培训,加强职工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

  20.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健全并逐步实施中等职业教育顶岗实习一年、高等职业教育顶岗实习半年的制度,努力健全半工半读制度。广泛推行订单培养。完善弹性学习制度。举办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

  21.全面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启动国家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大力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强自身建设,注重总结推广,引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2.积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部署和努力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工作。以国民教育体系为依托,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大学、自学考试和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平台等重要作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成人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
 

  五、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23.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认真做好2009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安排和管理工作,实施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城阳区林业局要点
       区组织员办公室要点
       财经要点
       市公路管理局委员会党务要点
       林业局要点
       油田四季度宣传要点
       人事局人事人才要点
       法院调研信息宣传要点
       乡镇教育要点
       建筑工地管理要点
     
    幼儿园迎新年庆元旦主持稿
    民营企业经济推动情况报告
    民政局安全生产座谈会讲话
    地税局事业创新演讲稿
    文秘毕业生实习总结
    乡镇开展春季计划生育技术优质服…
    干部创先争优党性分析材料
    全县组织人事会上的讲话
    酒店房务部消防安全责任书
    服务三农
    学前一年义务教育工作方案
    校园中医常识教育活动方案
    群众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宣传学习教育活动方案
    提高中学教育质量工作意见
    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工作报告
    开展教育活动工作方案
    应急管理科普教育工作方案
    农村党干部远程教育工作意见
    教育卫生调研报告
    工作要点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