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述职报告 >> 正文
民政局干部述职报告

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现将民政局领导班子政绩考核自我评价情况汇报如下:

一、业务工作完成情况

1、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社会救济工作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坚持扶贫、救灾、救济相结合,切实保障了城乡困难群体和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一是低保工作,我们进一步加强了低保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使低保资金管理和档案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市乡两级建立了专户、专帐,全部实行银行发放。档案管理规范,建立健全了帐、表、卡、册,以及低保管理制度,配备了3名低保工作人员,实现了微机化管理。全市共有城镇低保对象8500人,年需保障资金400万元,实现了应保尽保,保障金按上级要求发放到位,为全市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是救灾工作,我们制定了《尚志市2004年春荒期间灾民救助工作实施方案》和《救灾款物管理使用暂行规定》,去年我市遭受了多种自然灾害,我们及时深入乡村查灾核灾,组织受灾群众进行自救,通过行之中有效的抗灾救灾措施,使灾情得到了缓解,保证了灾区的社会稳定。

三是农村五保工作,按照哈市局要求,我们对全市农村五保生活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全市共有五保对象1338户、1574人,已充分掌握了农村五保户的基本生活状况。

四是敬老院工作,全年共完成3个敬老院改造任务,全市15个农村敬老院现有13个达到了规范化标准,完成了市局下达的敬老院改造任务。

2、双拥优抚安置工作不断深入。

一是双拥工作加强了双拥宣传和基础建设,注重了双拥典型的培养,同时加强了同部队的联系,进一步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

二是优抚工作继续巩固和发展了“爱心献功臣行动”成果,春节和“八一”期间,全市统一制定包扶方案,要求包扶单位对所包扶的275户重点优抚对象和25户建房户、52户修房户进行了走访慰问和开展帮扶,为他们解决了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有效地缓解了“三难”问题。

三是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得到加强。向上争取资金150万元,完成了赵尚志、赵一曼烈士纪念馆维修建设及陈列设计规划。与宣传部共同承办了“重走抗联路,同唱一首歌”大型文艺活动,并按要求完成了尚志碑林剪彩工作。

四是各项抚恤补助按政策落实到位。为了落实黑政发[2002]39号文件精神,在市领导重视和财政局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挤出资金大幅度为优抚对象提高了抚恤补助标准和解决了医疗补助费,抚恤补助标准基本落实到位。自全市建立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以来,工作正常运行。城镇和农村义务兵家属优待金及其他优抚对象群众优待全部纳入了财政预算。按规定全部兑现了30名高原条件兵的高原生活补助费。

五是安置工作,在全市企事业单位普遍超员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千方百计化解矛盾,现已完成285名城镇兵的安置任务。

3、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取得新突破。

一是加强了新一届村民委员会干部培训工作,共培训了162名村委会主任和744名村委会副主任、委员,提高了村民委员会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政治素质。

二是圆满完成了第一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共选举产生了63名社区居委会干部,其中主任21人,委员42人。这次换届选举是社区居委会第一次选举,矛盾大,问题多。我们严格按照尚志市第一届社区居委会选举工作方案的要求进行,操作充分尊重了选民的意愿,把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优秀人才选进了社区居委会的领导班子,优化了社区干部队伍,全面推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电信局客户部领导述职报告
       乡镇农技站述职报告
       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述职报告
       我国粮食储备库领导述职报告
       交通局领导干部述职报告
       银行审计办领导个人工作述职报告
       城管局处长述职报告
       广电公司领导述职报告
       我县财政局干部述职报告
       水务局干部个人述职报告
     
    县水污染以及预防的调研报告
    乡镇资产清查报告
    公司财务部长目标责任书
    公司项目部经理个人总结
    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报告
    半年人事人才总结
    留学生思想汇报
    县长生态县建设会议讲话
    纪检委深化文明教育整治方案
    矿长团拜会致辞
    民政事业跨越式发展工作意见
    民政局创先争优工作报告
    财政局以评估促效能工作指导
    加强民政工作意见
    民政局年终工作计划
    民政局目标考核自查报告
    审计局干部学习工作计划
    财政局家电下乡活动方案
    民政局安排救助计划
    市领导在民政会议上的讲话
    述职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