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工作报告 >> 正文
青少年教学研究基地工作报告

湖南省新邵八中座落于新邵县城的栗山之麓,资水之滨,已有50余年的办学历史。晋升为邵阳市示范性高级中学,11月通过了省专家评估团的评估,即将跻身于湖南省示范性高级中学的行列。

学校历来十分重视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上个世纪90年代,我校已经开始将以“传统美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青少年道德教育融入学校德育工作,学校还成立了青少年道德教育领导小组。如今,学校的青少年道德教育已进入序列化实施阶段,并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下面就我校开展的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作如下介绍。

一、把传统美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上来

“传美”教育是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生命机制。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是“血统”与“传统”的整合。江泽民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由此可见,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学校历来对此也是十分重视。

“传美“教育的主要任务,

一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

二是高度重视培养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而对社会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新邵八中是有着50余年的历史和雄厚的师资,通过对学生基本素质情况的调查、论证和分析,探索新时期学校德育教育的规律,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传统美德教育方法,建立起了有效的运行机制和评价体制,为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学校德育的整体水平,营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德和新风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的具体做法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规范。如何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去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传美”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结合

学校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及组成部分。落实“传美”教育,首要一条就是:更新观念,形成共识,将“传美”教育与学校德育相结合。

1、围绕“三个一切”,体现三“全”的学校“传美”教育模式

学校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和“为生命奠基”育人理念,并以此作为全体教职工的“教育铭”。就是以全方位的育人手段和渠道完善学校的传统美德教育,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材。

2、更新德育观念,不断丰富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内容

首先,在教育思想上树立全员教育观。学校成立了德育领导机构,从校党支部,主管德育副校长,政教处,班主任,环环有人抓,层层有人管。此外,又以政教处为枢纽形成辐射,构成从教科处、教务处,各教研组,年级备课组,任课老师;从总务处,学生公寓、学生食堂;从校团委,年级团支部,各班团支部;从学生会,学生值周班的校园德育网络体系,使传统美德教育做到循序渐进,逐级推开。

其次,在教育内容上,紧扣时代脉搏,将传统美德教育与国情教育和扶贫助学活动相结合。例如,从97年下半年开始,学校结合香港回归、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共和国五十年庆典、澳门回归、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申奥成功等国家大事,丰富“传美”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实实在在地认识所处时代的特征,明确肩负的重任,从而以实际行动为校争光,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3、各部门协作,抓好传统美德教育的落实

首先,学校德育领导小组抓学校“传美”育的管理和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医疗卫生局改革工作报告
       公安系统打黑除恶专项工作报告
       市区援助就业工作报告
       司法局规范化管理工作报告
       新型农村帮扶工作报告
       金融类出纳工作报告
       铁路征迁工作汇报
       老师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报告
       乡镇财政研究会工作报告
       食盐市场专项整顿工作报告
     
    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税务篇
    副市长律师会议讲话
    有关完善畜牧业发展的方法
    农村公路建设监管讲话
    学校总务处新学期计划
    消防支队领导党委会议讲话
    幼儿园教导处领导竞聘演讲
    新年献辞
    古代反腐倡廉及清官故事之二
    动漫机构产业情况的调研工作汇报
    青少年法制宣传学习工作方案
    市领导看望少年儿童时讲话
    青年教师职业素养教育报告会
    加强对青少年思想教育活动的
    开展青少年文化活动总结材料
    优秀青少年维权岗自查报告
    团委少年部长发言材料
    校长青年教师结婚庆典上致辞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展览解说
    派出所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材
    工作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