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党政报告 >> 正文
民政局普法宣传报告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一)精心制定“五五”普法规划,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

  结合办事处实际,制定了《*办事处“五五”普法五年规划》,明确了“五五”普法期间的工作目标、主要任务、教育对象、基本要求和实施步骤等,并且每年都与各村、各单位签订《普法依法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使得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得以有序、有效的开展。

  (二)建立健全“五五”普法领导机构

  为了加强办事处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保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明确职责,及时成立了由党工委书记为组长,党工委副书记和副主任为副组长,各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普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办事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具体组织落实。同时,各村和直属单位也相应成立了机构,明确了专兼职的法制宣传员,并保证人员小调整,基本固定不变,使这项工作有了领导和人员保障,有力地推进了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

  (三)着力抓好基层普法阵地建设

  为充分发挥基层普法阵地的主渠道作用,依托村级调委会、治保会,加强基层人民调解、法律宣传等职能,为办事处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多种形式宣传,重点开展法律“六进”活动

  (一)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抓好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教育

  紧紧抓住领导干部法制教育不放,不断强化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一是坚持和完善党工委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将领导干部作为普法重点对象来抓。二是开展灵活多样的学法活动,比如专题讲座、星期五法制课堂和各种活动日播放警示性教育光盘等。三是学以致用,普治并举,通过结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等活动,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执政有机统一起来,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决策、执政为民、依法执政的意识,不断完善领导干部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通过普法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全体公务员和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得到了强化。

  (二)开展法律进村活动,抓好农民法制宣传教育

  农民法律素质的提高会推进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办事处狠抓了针对农民的法律宣传教育工作,各业务部门相互配合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普法工作,例如计生办利用大集日、人口纪念日多次设咨询台,发放宣传品6000余份,利用人口学校宣传阵地等多种形式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等与计生相关的法律法规,使近万人受到了相关法律知识教育;再如:“50强”村以草原书屋为载体,购进一批法律法规读本,方便了群众;还有土地、公安、司法、综治、林业、农机、妇联、法院等部门都采取发放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品、设巡回法庭、设咨询台、播放相关影像资料等方式,大力进行普法宣传,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广大农牧民的法律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抓好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学校广播、校园网、宣传栏、黑板报、校刊等宣传工具,在师生中广泛宣传法律知识,运用教师会、学生会、升旗仪式、班队活动课、思品社会课等组织师生进行以《宪法》、《教育法》、《教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使受教育师生达2000余人次。

  三、抓好重点,推动全民学法用法热潮

  抓住重大政策法律出台的有利时机,集中时间、人员,深入村屯开展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乡镇干部民主教育报告
       民政局信息公开整治报告
       商务局整改教育报告
       旅游局长安全生产报告
       民政局政务改革报告
       妇联主席规划教育报告
       中学小金库治理报告
       乡党政干部民主教育报告
       检察院法制宣教育报告
       民政局党组教育整改报告
     
    建设者风采文艺汇演串联词
    中学学校开展阳光体育实施方案
    县委办公室总结表彰会议讲话要点
    区财政要点
    交友浅谈作风建设反对拜金主义享…
    县编委办计划
    第六周国旗下讲话
    林业局领导整改措施
    先教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度
    六中全会学习体会和谐社区篇
    民政事业跨越式发展工作意见
    民政局创先争优工作报告
    财政局以评估促效能工作指导
    加强民政工作意见
    民政局年终工作计划
    民政局目标考核自查报告
    财政局家电下乡活动方案
    民政局安排救助计划
    市领导在民政会议上的讲话
    财政局先进性教育交流材料
    党政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