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作文范文 >> 正文
素质教育与教师素养班主任专业化培训

素质教育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本文仅就素质教育过程中如何提高教师素养和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两方面加以探讨。  一、提高教师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教师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它又的确是关系素质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提高教师素质,既需要教师自身坚持不懈地加强道德修养,也需要具有良好的外在环境。在当前形势下,高等院校必须正确分析市场经济给师德建设带来的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为师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的教育,不断提高教师及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一是要充分熟悉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首要的是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教育思想滞后,教育观念陈旧,是当前制约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一大思想障碍。只有教育思想转变了,教学目标才能由单纯的传播知识转变到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上来。教育部对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提出了具体的“三个转变”,即要把唯社会价值或唯主体价值观念转变为在满足社会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价值,使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协调平衡的价值观;要把传统的知识价值观转变为含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要把急功近利的教育发展观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观。这就为实施素质教育指明了具体的、明确的方向。  二是提高教师素养重在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应该说目前的教师队伍业务素质普遍较高,但业务素质并不能替代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重中之重是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建设。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是轻视或忽略专业教育,而是如何将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务强、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专门人才。  三是提高教师素养要培养教师科学的创新精神。教师是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殿堂和激励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领路人。崇尚科学,弘扬科学精神,进行科学创新,是教师的主要职责。科学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教师的科学精神体现在教学科研的方方面面: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疑问,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并不断地探索真理;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自然地融入到授课内容之中,既要灌输知识,更要教授方法,既要学习先贤,又能突破陈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高校治理队伍首先必须是有科学创新精神的队伍,这样才能把学校办成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才能有效地推动素质教育,不做知识的传声筒。  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  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教学的现代化进程。  一是要调整专业结构,修订教学计划,制定综合素质培养计划。根据素质教育的特点,在调整专业结构时,一方面要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有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体现基础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的结合,既要有短期的职业技能素质教育,也要有学生健康持续发展所必须的基本素质教育,并针对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注重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针对专业人才需要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业务规划。在确定人才业务规划时,应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对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应给出具体的规定。(2)明确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并对课程体系按照能力和素质结构分块与重构,使课程模块与能力

[1] [2]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读书教师职业起码底线班主任专业…
   创造活动过程班主任专业化培训
   老师辛劳寒假敲门访学生家长欢喜…
   走了才知道很生疏家长会与家访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三法班主任专业…
   班主任素质修炼班主任专业化培训
   小议班主任修养班主任要有五心班…
   教师应具有怎样专业技能班主任专…
   读者列数为师者十大忌语班主任专…
   家长馈赠巧拒绝家长会与家访
 
政法综治会议讲话
学院领导工作述职报告
社会保障局管理工作交流材料
财税金融座谈会讲话
民政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意见
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
铁路部门安全报告
践行八荣八耻荣辱观演讲
小学红领巾广播站建设情况总结
副局长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
学前一年义务教育工作方案
校园中医常识教育活动方案
群众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宣传学习教育活动方案
提高中学教育质量工作意见
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工作报告
开展教育活动工作方案
应急管理科普教育工作方案
农村党干部远程教育工作意见
教育卫生调研报告
作文范文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