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交流材料 >> 正文
网络教育将成为主流交流材料

中国教育正在进行着崭新的变化,教育方式日渐由单一的国家承担教育(即官办教育)方式转化为多元化。现在中国的教育方式是:官办教育继续改革深化,民办教育机构日益增多,网上教育已经初步形成,国外教育体制也看好中国市场。在如此的大背景下,广大群众对各类教育是怎样的看法呢?各类教育又应该如何据此调整方案、以应对激烈的同行业竞争?

就此相关问题,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会同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于近日对 、 、三座城市的0余位常驻户口居民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对新兴的网络教育方式表示出认可的态度。调查中,44.7%的人认为网络教育是未来的主流教育,41.7%的人认为网络教育一样能学到知识,对网络教育持肯定态度的人计达86.4% 。

教育的网络信息化,一是指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和应用,二是指可以利用网上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三是指开办远程教育达到资源共享。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目前网络教育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已经普遍被人们接受。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还存在着很大差别,网络化教育的迅速发展,对缩小地区之间的教育差别,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调查还显示以下特点:

一、官办教育仍唱主角

虽然各类教育齐齐涌现,但仍然有41.7%的人更为肯定官办教育的形式。在我国,官办教育是一个全国性的教育体系,有着完善的教育硬件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广泛的国际交流经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官办教育一直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本次调查也显示出素以严肃和严谨教学著称的官办教育深植人心;与此同时,肯定国外教育的比例也较高,19.1%的人表示如有可能,自己或家人应该接受更为开放的海外教育;11.1%的人肯定民办教育,认为只要学生本人努力,一样可以成材成杰;4%的人对网络教育持肯定态度;值得一提的是:24.1%的人宣称自己对以上各类教育一视同仁,这也多少得益于最近几年国家对各类教育的加大了管理力度,各类教育的质量因此不断提高,逐渐得到社会认可。

二、官办教育需破除僵化

那么,被广泛认可的官办教育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调查中,39.1%的人认为首先需要破除僵化,从办学思想上就要适应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社会;28.8%的人认为应该活跃教学,使学生学有所长、能够尽快学以致用;20%的人认为应该敞开大门,广纳向学的人才;6.9%的人认为官办教育应该有意识地增加海外交流、合作。

由于旧教育体制或多或少的影响,官办教育机构还难以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形势,目前的国家教育相对于国外教育还显得薄弱,那么,面对民办教育、国外教育、网络教育等新的教育形式的冲击,官办教育确实应该尽快破除僵化、活跃教学,发挥自己的优势,调整在竞争中的位置,迎接多方面挑战。

三、民办教育需提高管理

面对越来越成气候的民办教育,41.2%的人认为最紧迫的问题是需要提高管理水平,一扫"杂牌军"的面貌;24.1%的人认为应解决好办学资格的问题,以正规面目出现于教育舞台;15.5%的人认为学籍认定非常重要,对于扩大生员有积极效果;14.4%的人认为师资稳定也是大事情;另外3%的人认为需要加强环境设施的建设。

我国的民办教育是在官办教育发展到相当水平后才开始建立的,目前的民办教育虽然只是官办教育的补充,但它在满足广大群众受教育的需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帮助乡村增收交流材料
       电力局创新立业活动交流材料
       区委流动人口交流材料
       电信市场部交流材料
       财务决算交流材料
       房管局年度工作交流
       社区矫正工作交流材料
       旅游局管委会交流材料
       文化局管理工作交流
       党委换届问题交流材料
     
    县事业单位双创双提年终汇报
    圣诞节祝词
    国土资源局法制宣传计划
    新当选团委书记讲话
    民政局领导述职讲话
    税务局分局工作总结
    学习师德师风的领悟2则
    森林旅游节开幕庆典致辞
    新党员座谈会讲话
    县长春运交通安全专题电视讲话
    学前一年义务教育工作方案
    校园中医常识教育活动方案
    群众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宣传学习教育活动方案
    提高中学教育质量工作意见
    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工作报告
    开展教育活动工作方案
    应急管理科普教育工作方案
    农村党干部远程教育工作意见
    教育卫生调研报告
    交流材料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