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作文大全 >> 说明文 >> 正文
铅笔的自述作文

我是一枝铅笔。曾经是文具中的老大,主人在写字、考试、绘画是都会用到我。可是当自动笔来到主人身边时,我就被主人遗忘在书桌的不起眼一角,自动笔几乎代替了我所有的工作。虽然橡皮妹妹经常脱离主人,来看望我,但是我再也见不到主人对我笑了。
   想当年,我可是主人随身不离的好朋友。但是我也十分羡慕自动笔,写出的字不仅漂亮,而且细致。没芯时,不像我很麻烦需要用很大力气用卷笔刀卷削很长时间才能削好;只需要在放根笔芯即可。几个月前,我可是只有少数同学才能获得。而主人应是靠自己的好成绩得到了我。主人经常随身携带着我,到处向别人炫耀。那时,被主人带着炫耀,看着别人向自己投来羡慕的目光,我别提有多高兴了。但是现在,却变成了自动笔,我的骄傲、自信和高贵不知不觉地离开了我。现在,我真成了低级、丑陋、垃圾的代名词,我的心里真有了点自卑。
   随着世界不断的发展,科技的不断提高,而我的名气一落千丈。主人也不理我,渐渐地,我感觉我真正该从地球上消失。要是时间能倒流,我真该多呆在主人身边,让主人多炫耀一下自己,让被人都记住我,争创我的自豪的时间。
   在今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我被工厂加工成了自动笔,主人也恢复了以前对我的热情。你瞧,在主人的本子上留下了无数我的笔记。在这个高科技时代,我再做一次嘲儿,紧跟时代的步伐,再续当年的风采。

【写作指导:作文中怎样展开联想】
   学生作文,最常见的毛病就是内容贫乏,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这种现象,有人往往归结为词汇缺乏,遣词造句能力不足。其实,这主要还是因为这些同学不会在现有生活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的缘故。把联想运用到写作中,可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表达生动、形象。学生在作文中,怎样展开联想呢?我们可按照下列三种思路去培养和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
   一是从“相近”“相关”的方面去联想。也就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时间或空间上有相近或相关关系的其他事物的联想。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由人间独酌,起舞弄清影写起,联想到人的悲欢离合。这些都是由相近、相关的事物而引起的联想。
   二是抓住“相似”的特点展开联想,是指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性质或或形态上有某种相似的事物的联想。如郭沫若《天伤的街市》,抓住街灯和明月的相似之处,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从明星写到街灯,通过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寄托了作者反抗传统观念、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茅盾的《白杨礼赞》,抓住白杨树干、枝、叶、皮及顽强生命力这一点,采用象征手法,由此及彼,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和白杨树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北方农民。再如,由波浪想到柔软的丝绸,由大花猫想到老虎,由天上的白云想到地上的棉花等,这些都是抓住事物的相似之处来展开联想的。
   三是朝着“相对”“相反”的方向去联想。也就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发起与它在性质或特点上有相对或相反事物的联想。如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是较好运用了相对与相反联想的手法,设置了豆萁煮豆这一特写镜头,凸现了兄弟相残的主旨,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又如许地山的《落花生》:“花生的好处……很多它的果实深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

[1] [2]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98523.com/zwdq/shuomingwen/201309/199165.html
  • 上一个作文大全:
  • 下一个作文大全: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雨中交响曲作文
       滑雪作文700字
       我的烦恼作文350字
       西湖赏荷作文
       阳光总在风雨后作文
       有趣的名字作文
       中国梦作文600字
       我懂得了诚信的重要作文
       苹果的自述作文
       军训感受作文500字
     
     铅笔的自述作文
     雨中交响曲作文
     滑雪作文700字
     我的烦恼作文350字
     西湖赏荷作文
     阳光总在风雨后作文
     有趣的名字作文
     中国梦作文600字
     我懂得了诚信的重要作文
     苹果的自述作文
    苹果的自述作文
    未来的自行车作文400字
    写给未来的自己作文
    铅笔橡皮和转笔刀作文
    未来的自动铅笔作文
    我的自主购物作文
    水的自述作文300字
    西瓜的自述作文
    我的自行车作文
    珍珠鸟的自述作文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10-2013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