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演讲致辞 >> 会议主持 >> 正文
慈善会议讲话

    今天,县委、县政府组织召开全县慈善天天捐暨特困家庭大病医疗慈善救助基金募捐大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华容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我县各级各部门弘扬慈善美德、共建爱心社会的一大好事,对于加快发展我县慈善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慈善工作得到整体推进。

  自成立县慈善总会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在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慈善组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慈善救助成效显著,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已成为我县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

  1、慈善理念深入人心。县慈善总会与新闻媒体紧密配合,每年定期开辟专栏,传播慈善文化,弘扬慈善精神,营造慈善氛围。2007年县慈善总会与县电视台联合推出了《聚集爱心·点燃希望》,对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求学历程进行了连续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形成了助学热潮。2008年抗震救灾,县慈善总会积极组织大型募捐活动,并对捐赠情况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共鸣,在全县上下形成了良好的舆论导向。社会各界所表现出来的爱心和责任感震撼人心,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爱心单位与爱心人士,组织得力的单位有教育局、万庾镇、宋家嘴镇、东华纺织等。

  2、发展环境日趋良好。县委、县政府出台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倡导开展慈善活动,大力推动慈善事业向前发展。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开展慈善天天捐活动的通知》、《关于加强和规范慈善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加强了对慈善工作的组织领导,全面规范了募捐秩序,特别是慈善天天捐活动的开展,把慈善工作纳入规范化、经常化轨道。今年5月,县委组织部下发了《关于组织共产党员开展为“特困家庭大病医疗慈善救助基金”募捐活动的通知》,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关注民生,积极参与到慈善募捐活动中来,以实际行动来践行科学发展观。

  3、慈善捐款不断增加。县慈善总会积极创新募捐方式,拓宽捐赠渠道,不断开发各类慈善资源。近年来,慈善总会组织的“爱心改变命运”、“慈善一日捐”、“抗震救灾募捐”、“慈善天天捐”等专项募捐活动,共募集捐款近700万元。2008年抗震救灾募集430多万元,创华容慈善募捐史上最好水平。

  4、慈善救助成效显著。随着慈善对社会的影响逐步增大,申请救助的对象越来越多,慈善的救助层面也逐步扩大,由原来单一的助困发展到现在的助学、助医、助孤、赈灾等多个层面。县慈善总会对申请救助的对象进行分门别类,按困难的程度予以施救,2006、2007两年共募集助学资金80多万元,分2000、1500、1000、500元四类标准资助300多名贫困学生跨入大学校门,圆了他们的大学梦。

  5、慈善公信力明显提升。在县委、县政府出台政策全面规范慈善工作的基础上,县慈善总会坚持制度上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取得了良好效果。根据慈善章程出台了议事、救助、善款募集、财务收支、内部审计、社会公示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使慈善组织实体得到有效规范,确保了工作运行的高效、科学。通过宣传慈善活动和慈善项目,使社会公众了解慈善、关注慈善、参与慈善。在接受捐赠款物的同时,严格进行登记造册,并在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及时公示慈善款物去向。通过做好这些工作,公众逐步认识慈善事业,信任慈善组织,慈善公信力不断提升。

  二、把握契机、突出重点,努力开创慈善事业新局面。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动员会上的讲话
       巡视动员会讲话
       民政局党风廉政建设讲话
       党风廉正建设讲话
       安监廉洁讲话
       组织会议讲话
       农村会议讲话
       政法会议讲话
       信息会议讲话
       环保会议讲话
     
    人事局失业保险制度市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述职述廉述学…
    交通局副局长学党章心得体会
    半年人事编制小结
    家访面面观家长会与家访
    班级读书活动总结范例
    教师节庆祝活动教师发言稿
    党员干部作风整顿体会
    售后服务工作经验个人总结
    供电多经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存问题…
    在常务工作会议讲话
    道路修建动员会议讲话
    市委举行常委会议时讲话
    学习人大会议和政协会议精神
    市委会议讨论经济发展措施
    召开财政会议领导出席并讲话
    市人大会议胜利完结
    市委常委会议半年工作总结
    举行干部会议时重要讲话
    加强两国合作会议讲话
    会议主持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