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演讲致辞 >> 会议主持 >> 正文
慈善动员会议讲话

   刚才,冯市长代表市委市政府作了一个非常全面、到位的工作报告,冯市长的报告是今天会议的主报告,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再简要讲三点意见。 

一、要肯定成绩,看到差距
互助互济、扶贫济困,是我们国家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我们xx市也同样如此。特别自1996年4月成立市慈善总会以来,我们将这种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大大推进了我市慈善事业的发展。市镇两级慈善组织救助面达6万多人次,救助额达到1937万元。慈善事业特别是在扶贫济困、救灾救孤、助医助学等方面已经并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产生了越来越积极而深远的社会影响。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市慈善事业还相对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比如:慈善善款的实力还不够强,慈善组织网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慈善工作的氛围还有待进一步搞浓。可以说,我市的慈善事业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慈善事业的发展潜力还很大。为此,我们必须认清现状,抓住机遇,进一步增强做好慈善工作的信心,大力推进我市慈善事业发展上新台阶。

二、要与时俱进,深化认识
慈善事业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增强做好慈善工作的责任感。首先,发展慈善事业有利于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慈善事业能够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来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大家知道,社会财富有三次分配:首先是市场分配。这是第一次分配,注重的是效率;其次是国家的财政分配。这是第二次分配,注重的是公平,近五年来市财政对山区的转移支付额度很大,支持山区做了很多改善民生的事情。应该说,财政转移支付,政府责无旁贷。下一步,我们要按照中央的精神,更好地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进一步提供好公共产品;再次是社会慈善救助。这是第三次分配,注重的是奉献。作为第三次分配范畴的慈善事业,它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帮助困难群众的生存与发展。慈善事业光靠市场不行,光靠政府也不够。扶贫济困还得依靠社会力量的参与,这里我们还大有文章可做。其次,发展慈善事业有利于营造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爱公益的良好氛围。这种氛围虽然是无形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讲是非常宝贵的。参与慈善事业,才能增强互助意识。例如:我们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中,一方面扎实做好创建工作,解决卫生脏乱差问题,另一方面切实提倡群众亲身参与创建,在参与中奉献自己的力量,在参与中提高自己的品德,从而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了团结互助、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企业既要创造物质财富,又要创造精神财富。我们评价企业不仅仅看它创造多少财富,还要看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千金难买的。刚才21家企业率先踊跃认捐共计2.2亿元的留本冠名基金,面上还有其他很多企业也非常踊跃参与该项认捐,可以说,这在我市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的留本冠名基金为慈善事业做了一件大好事,慈善组织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奉献社会的好机会。我们相信,通过社会这个层面,以慈善为平台,必将更好地调节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三、要加强领导,大力宣传
慈善无界,慈善事业的发展不仅靠捐赠者,也需要各部门、各单位、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我提两点要求:
1、要加强领导。要按照慈善事业与我市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总体要求,把这项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制订和完善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开创“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慈善会议讲话
       动员会上的讲话
       巡视动员会讲话
       民政局党风廉政建设讲话
       党风廉正建设讲话
       安监廉洁讲话
       组织会议讲话
       农村会议讲话
       政法会议讲话
       信息会议讲话
     
    区委创先争优会议主持词
    强化执政能力交流材料
    土建工程师个人年终总结
    新年全镇大会上贺词
    安监局总结及安排
    国旗下讲话—第6周—点点感悟
    经济责任审计经验材料
    德育计划安排
    烟草局维护管理经验材料
    反腐倡廉心得体会永葆先进性做反…
    道路修建动员会议讲话
    林权规章改革动员大会讲话
    创先争优活动调研动员会
    新一批项目建设现场动员会
    召开奋战环境综治动员会
    供热工作动员会的讲话
    城市总体规划动员大会讲话
    城市规划实施动员大会讲话
    综合交通规划动员会上的交通
    市卫生改制动员会讲话
    会议主持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