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警示教育心得 >> 正文
县委政策研究室干部大学习大讨论大实践主题教育活动认识和体会

以思想的大解放 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县委政策研究室干部“大学习、大讨论、大实践”主题教育活动的认识和体会

    为营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良好氛围,县委在十一届六次全会上明确提出以“解放思想、科学发展”为主题,在全县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实践”主题教育活动,我认为县委作出的这一决策部署非常正确,也非常及时。下面,我就参与“大学习、大讨论、大实践”主题教育活动谈点体会和认识,与大家共勉。       
    一、意义要充分认识
    在全县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实践”主题教育活动,目的很明确,就是以大学习促进干部群众素质的大提高,以大讨论促进干部群众思想的大解放,以大实践促进万年经济的大发展。“大学习、大讨论、大实践”主题教育活动关键是要在全县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思想的大解放,落脚点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万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学习、大讨论、大实践”主题教育活动目的明确,意义也非常重大。
    第一,是社会发展历程的必然选择。综观发达国家崛起的历史不难发现,他们的崛起都与思想解放息息相关。正是有了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中世纪欧洲神学的精神枷锁才被打破,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才奠定了思想基础。法国启蒙运动,不仅为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作了思想理论准备,还对西方社会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说,每一次时代的大变革、社会的大进步,前提都是一场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回首中国改革开放30年历史进程,解放思想一直是贯穿始终的主旋律。中国30年中的每一次社会重大变革和进步,无不以解放思想为先导,进而成为引领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一部厚重的思想解放史。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沿海发达地区更是凭借着一次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实现了30年的高速发展。沿海发达地区既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也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可以说,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更不可能有中国经济社会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中国改革向前跨越的每一步都闪烁着思想解放的光芒。
    第二,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必然要求。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要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灵魂与精髓。正是得益于这一灵魂与精髓,党才得以带领人民披荆斩棘,开辟了通向希望和辉煌的成功之路。继续弘扬它,是今后保证万年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动力支撑。
    第三,是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的强大动力。万年正处在一个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新时代,机遇前所未有。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环境,挑战也是前所未有。开展这次“大学习、大讨论、大实践”主题教育活动,就是要使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六种意识”、打好“六大战役”、落实“六项制度”、保持“八种心态”、搞好“八个对接”、优化“八大环境”,进一步树立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推动“全面开放、全民创业”五大政策的落实,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解决思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说东道西看反腐教育
       讲正气树新风主题教育活动心得体…
       法治理念教育心得体会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心…
       学习贯彻新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
       学习法治理念教育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心得…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学习心得体…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心得体会
     
    办文规则
    组工干部十忌
    干部教育者践行科学发展观心得体…
    县交通局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表…
    首届青县科教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持…
    党我心中演讲比赛评选标准
    整改市场经济工作汇报
    工商局建局十周年庆典大会的发言
    老榕电子商务将成中国网络主战场
    共青团区委下年规划
    农村低保政策实施工作意见
    开展惠农政策工作安排意见
    惠农政策宣传活动安排意见
    加强惠农政策活动方案
    落实惠农政策活动工作方案
    日光温室创建政策扶持工作意
    新农合补偿政策工作意见
    人口和计生利益政策实施意见
    书记在县委工作大会讲话
    县委集体林权改制工作方案
    警示教育心得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