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活动方案 >> 工作方案 >> 正文
新农合补偿政策工作意见

一、基金运行模式与配布使用

分为风险储备基金与统筹补偿基金两部分,年参合人数208080人,政府补助增加后筹资总额4785.84万元。使用配布如下:

1.风险储备基金:提取当年基金总额的3%计143.58万元。

2.统筹补偿基金:当年统筹基金总额4642.26万元分三部分使用:

①健康管理体检基金。按每人每年18元配布,计374.54万元,用于参合农民参加健康管理享受健康体检补偿。

②门诊统筹基金。按每人每年55元配布,计1144.44万元,用于参合农民普通门诊费用统筹补偿和慢病门诊费用统筹补偿。

③住院统筹基金。当年配布3123.28万元,用于参合农民住院费用补偿。

二、补偿方案意见与基金测算情况

1.年度门诊统筹补偿方案

①普通门诊补偿基金按每人每年40元配布。计832.32万元,慢病门诊补偿基金按每人每年15元配布,计312.12万元。

②普通门诊费用补偿实行按比例限额补偿制度。不设起付线。乡、村定点医疗机构补偿比例均由60%调整为80%家庭年度补偿上线为农户参合人数×40元。乡、村定点医疗机构利用地产中药材和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农村常见病所产生的费用按全额补偿。规定次均门诊费用乡级控制在30元以内,村级控制在20元以内。

③慢病门诊统筹补偿继续实行“定病种、定患者、定限额”三定管理。补偿比例由60%调整为80%农村独生子女领证户和二女节育户补偿比例提高5%取消“慢病患者发生住院补偿费用后不再享受慢病门诊补偿”限制。慢病门诊补偿医疗机构由原乡级扩大为县、乡两级。

④从历年结余中提取部分资金试行特殊病种大额门诊费用补偿。解决门诊就医费用过高人群消费负担。发挥结余基金健康保障效益。

2.年度住院统筹补偿方案

①根据基金增加情况。将各级医疗机构补偿起付线、补偿比例、封顶线做如下调整:

参合农民在市外三级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机构的起付线继续按定点医疗机构标准的二倍执行。起付线不变,补偿比例降低10%如按保底比例补偿,则保底比例降低10%参合农民未办理转诊指导备案手续转往市外就医的各级别医疗机构补偿比例相应降低10%如按保底比例补偿,则保底比例降低10%多次住院年度最高补偿封顶由3万元调整为5万元。

②市级医疗机构住院总费用在5000元以上的实际补偿保底比例由原来40%调升为50%即实际补偿比例不足50%时按50%予以补偿)市外三级医疗机构住院总费用在10000元以上的实际补偿保底比例由原来40%调升为50%

③正常分娩定额补助县级以上由150元调整为400元。

④对医疗机构使用中成药、中药饮片及中医适宜技术实行优惠政策。对《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年版)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年版)中的中成药、中药饮片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以治疗为目的基层实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全省统一调剂使用的院内中药制剂治疗疾病所产生的费用实行按全额报销。

⑤实行重特大疾病大额住院费用二次补偿。对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和乳腺癌、宫颈癌、重性精神病、终末期肾病等大病患者经民政医疗救助后剩余部分费用实行二次补偿,从历年结余中提取部分资金。可高于年度最高补偿封顶,提高补偿水平,预防家庭因病致贫甚至破产。

⑥将新生儿住院费用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当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方案
       建设节水型示范宾馆工作方案
       创建新农村示范点补助方案
       退牧还草饲料补助变资金工作方案
       退牧还草工程补播改良工作方案
       移民新村创建工作方案
       农场移民新村建设工作方案
       林业建设实施工作方案
       农村特困群众危房改建工作方案
       农村医疗农民费用补偿工作方案
     
    水利局在安全生产专项检查总结
    遗传学个人学习感想
    村民委员会祛除四害安全工作计划
    开展向万家企业送温暖活动实施意…
    婚礼仪式上女方单位领导贺辞
    元旦春节答谢词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实验
    区委办支部先进性教育发言材料
    县财政局局长制止奢侈浪费会议讲…
    乡镇效能建设解析料料
    新农合门诊统筹工作要点
    新农宅建设实施工作方案
    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
    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工作意见
    学习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
    农牧业和新农村建设意见
    新农村发展工作要点
    农合医疗年度工作要点
    新农合支付方式更改工作意见
    工作方案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