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党章学习心得 >> 正文
学习江泽民文选推动新时期发展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直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为此,党中央于2003-2008年间部署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于2008年初-2008年上半年集中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当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有力促进了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以此为指导,的“两个率先”正在又快又好的发展道路上积极推进。但也要看到,有些同志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还存在着简单化、片面化倾向,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存在着自觉性、坚定性不够的现象。《江泽民文选》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代表作,为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最好的教材。我们要结合“两个率先”的伟大实践,加深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以来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认识,全面实践“三个代表”,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两个率先”。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应时而生的宏篇巨作。在党和国家处在决定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江泽民同志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
    江泽民同志说:“‘三个代表’的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我们十三年来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探索和开拓的结果。”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的13年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波澜壮阔。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党和国家处在决定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在这个严峻的考验面前,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进一步认识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如何进一步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创新的指导思想来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所有这一切,引起了江泽民同志的严重关注和深切思考。他说:“中央要求领导干部要有忧患意识,要忧党忧国忧民。首先要忧党。”他强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他多次坦陈,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一定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江泽民同志和党中央深刻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实践,以对党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以彻底唯物主义者的态度和极大的理论创新勇气,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
    今天我们学习《江泽民文选》,回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过程,我们由衷认识到:世界的深刻变化,是这一重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这一重要思想产生的思想理论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这一重要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重任,是这一重要思想产生的主要动力。
    二、关于社会主义的问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突出主题。《江泽民文选》以很大的篇幅、浓重的笔墨,展示了江泽民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突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思想。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学习江泽民文选要努力做到六个必…
       司法行政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心…
       构建和谐社会心得—民意篇
       校长江泽民文选学习心得
       学习江泽民同志党建思想开创组织…
       入党积极分子江泽民文选学习感想
       学习江泽民文选学习改革开放思想
       公务员学习江泽民文选心得
       江泽民文选学习体会
       学习江泽民文选新
     
    培训中心科长竞聘演讲
    中学上学期计划
    镇党委书记同志考察材料
    交警队伍正规化建设经验材料
    社工专业生小区实习
    学习贯彻新党章心得体会
    规则概念与写法
    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第三批学习实践…
    高校应届毕业论文写作基本要求
    中心校春季后勤总结
    宣传学习教育活动方案
    理论学习中心组工作意见
    加强理论学习工作意见
    学习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建设学习型党干部队伍安排意
    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工作
    青少年法制宣传学习工作方案
    农民工技能学习工作计划
    做好学习实践实施工作意见
    科学发展学习指导意见
    党章学习心得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