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三个代表 >> 正文
村级党组织新农村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些探索和尝试

  
  
  村级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些探索和尝试
  把村级党组织建成领导新农村建设的坚强核心
  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具体实施者,其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近年来,蒲城县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不断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机制,丰富活动载体,规范运行管理,对村级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抓班子,强队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围绕“五个好”目标要求,大力实施村级党组织“双强”工程,不断提高村级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立足有人管事,选准配强支部班子。扩大用人视野,拓宽选任渠道,扎实做好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按照“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思路,推行正职“一肩挑”、成员交叉任职、村组干部交叉任职,精简村干部职数,提高工作效能。采取“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竞争上岗”等多种办法,着重从大中专毕业生、农村优秀青年、复退军人和科技示范带头人中选人用人,把政治坚定、年富力强、富有开创精神、乐于奉献、公正廉洁、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党员及时选入支部班子。新一届村级党组织班子中经济能人和党员科技示范户达到908人,占村干部总数的72.3%。同时,推行村级工作组织员制度,从县直机关和乡镇机关选派361名优秀青年干部到基层锻炼,推荐到村支部书记、副书记、村主任助理等村级领导岗位上,展示才能,支持新农村建设。二是立足有心干事,保障落实干部待遇。建立村干部岗位“公职化”管理和报酬补偿机制,对1982名在职村干部,采取“定编、定岗、定额补助”的办法,将工资列入县财政预算,用工资卡按月足额发放;对离任村级正职老干部,在原定补助标准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10元,于2007年也列入县财政预算,每半年发放一次。县财政全年共拨付335万元用于村干部工资和补助,解决了村级干部的后顾之忧。三是立足有人共事,全面落实党员承诺。在全县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员中广泛开展了党员承诺“四组十岗”实践活动,按照“能做到什么就承诺什么、有多大能力就办多大事”的原则,逐人签定了“承诺书”,并建立了承诺台帐,逐项销号。共有13880名党员分别在科技咨询、产业示范、矛盾调处、文明监督、困难帮扶、医疗救助和环境治理等十个岗位上承诺实事、好事41661件,共协助村“两委”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1500多个,牵头建立各类优质示范园、产业示范村、重点龙头企业86个,铺修硬化道路83条135公里,创建文明巷道94条,为新农村建设贡献了力量,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
  抓培训,强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紧紧围绕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坚持 “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大规模开展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努力构建新农村建设智力支持系统。一是“三校联动”搭建平台。建立了以县乡党校、农村基层干部流动培训学校和农民夜校为主阵地的教育培训体系,结合不同区域基层干部思想状况、农村工作实际和产业布局特点,量体裁衣,制定了《2006—2011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抽调和聘请各涉农部门业务技术骨干、专业人才和各级各类专家教授,围绕党的农村政策、农村实用技术、市场经济、现代农业和法律法规知识等重点内容,采取专题讲座、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方式,进行集中培训,为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党员、干部和群众提供了培训平台。2006年来,已举办各类培训班、辅导讲座49期次,

[1] [2] [3] [4]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实…
   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快板词 
   县以作风建设四个破解 推进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实践及存的主要…
   快板——协会服务行动拓展年 为新…
   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结及心得
   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镇及村容镇貌综…
   新农村建设研讨班暨重点督查汇报…
 
营业厅服务管理总结
重阳节活动总结2
区长构建和谐社会县区级主官应扮…
财政局加强经济平稳发展计划
有关青少年上网的调研小结
镇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排查整治治安…
老干部迎新春茶话会讲话
年度植树造林工作方案
经理在公司安全会议上的讲话
检察院党风廉政建设经验材料
农村党组织三联三促实施工作
村级农民用水考核管理办法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工作方案
局党组年终工作计划
县委争优活动中党组建设意见
村级综合工作方案
基层党组织争优活动实施意见
领导在党组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评选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党组织
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流程
三个代表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