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三个代表 >> 正文
健全四个机制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服务和智力支持

  
  
  健全四个机制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服务和智力支持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农村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大批农村人才。抓好农村人才开发工作,是全面实施人才战略和推进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县的农村人才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在工作中还存在不足,如对发挥农村人才作用认识不够,创新意识不强,农村人才工作还未完全打开局面;对农村人才开发投入不足;对农村人才的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笔者认为,应健全四个机制,切实推进农村人才开发纵深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服务和智力支持。
  一、健全管理机制,在加强管理上下功夫。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在管理。要在认真总结过去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农村人才的自身发展实际,建立健全一套组织管理和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在组织管理上,通过健全县、乡、村三级管理网络,形成以组织、人事、科技以及涉农部门管理为重点,以乡(镇)党委、村党支部抓落实的管理模式,形成农村人才开发工作合力;同时,要坚持和完善建档造册、走访联系、交心谈心、领导挂点联系人才等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逐步走上制度化轨道。在自我管理上,根据农村人才从事专业类别的需要,分门别类组建专业协会,制定章程,明确农村人才的权力和义务,通过协会定期开展活动,加强农村人才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促进农村人才自我管理机制的形成,使农村人才由松散型向相对紧密型群体转变,提升管理水平。
  二、健全选拔机制,在规范选拔上把好关。要完善县、乡农村优秀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始终坚持把农村人才的选拔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努力建立健全一套“好中选优、灵活实用”的选拔机制,促使优秀农村人才脱颖而出。要建立“村摸底、乡审核、县审批”的三级把关制度,采取个人申报、组织推荐、群众认可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办法,重点考察在推广科技知识和从事经营活动中取得的成绩,重点选拔农村从事种植、养殖、农机、加工、运输、建筑等相关产业的农民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及时捕捉“土专家”、“田秀才”的现身说法和成功经验,通过典型引导,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壮大农村人才队伍。
  三、健全培养机制,在精心培育上做文章。农村人才土生土长,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知识水平、技术水准、业务素质等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影响着农村人才作用的发挥。因此,要整合相关部门力量,充分利用各级教育培训设施、人才等资源,做好农村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农村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一是要搞好集中培训,全面提升农村人才对科普知识的理性认识。要充分发挥党校、职业技术学校、电教网络等阵地作用,每年定期组织农村人才集中培训,进行政策、实用科技知识的理论辅导,提高理论素养;二是要开阔视野,全面提升理论与实际运用的能力。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农村人才走出家门与外界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到发达地区和先进企业参观学习,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并根据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农村人才专业技术发展的实际,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各专业人才上门服务,进行巡回辅导,适时传播新技术、新知识,促使他们由运用一般简单技术向掌握高新技术过渡,加快农村人才知识更新步伐。三是要利用基地示范,全面发挥典型示范带动效能。通过积极鼓励、支持乡(镇)干部、农技人员分流领办、创办、建立各类科技示范服务基地,形成样板,做给农村人才看,带着农村人才干,组织农村人才现场观摩中实地技术指导,促使农村人才操作水平的提高。
  四、健全激励机制,在推进效果上求突破。

[1] [2]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村级党组织新农村建设中如何更好…
   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实…
   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快板词 
   县以作风建设四个破解 推进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实践及存的主要…
   快板——协会服务行动拓展年 为新…
   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结及心得
   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镇及村容镇貌综…
 
住宿餐饮企业财务数据统计
树立八荣八耻荣辱观体会
招商局开展全民创业管理讲话
农村深化医疗卫生整治方案
七一党旗下风采卡拉比赛主持词
十七大心得体会感想
物价局深化廉政建设总结
学校五四纪念会议讲话
市政府年终招商引资小结
粮食流通体改工作意见
四个主动强化效能建设实施意
街道健全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意
加强四个对接的考察报告
建立健全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
四个坚定不移理解总结材料
战略治理座谈会发言材料健全
战略管理座谈会发言材料健全
从研究四个方面入手提高五种
基层学习型班组建设要坚持四
法治理念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
三个代表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