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三个代表 >> 正文
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和关键

  
  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和关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在新形势下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而进行的重大社会实践,是惠及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而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为目标的农村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我县坚持把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培育主导产业,发展“一村一品”。通过统一规划、连片发展,引导优势农产品向适生区集中,突出发展猕猴桃、肉奶牛、优质粮三大主导产业,同时抓好高酸优质苹果、红提葡萄、草莓、大樱桃、线辣椒、设施蔬菜等8大特色农业,目前全县已建成8.8万亩优质猕猴桃基地、存栏量达107.5万头(只)的畜禽养殖基地、18万亩优质小麦和专用玉米生产基地、5.6万亩特色农业基地,18个村被省上确定为“一村一品”示范村、94个村被确定为推进村。我县新农村建设重点村红星村猕猴桃栽植面积已达345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1%,户均栽植5.5亩,人均产业收入已占全村人均纯收入的85%。
  2、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搞好服务,加快技改扩能步伐,引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全县涉农企业已发展到120多户,其中13户企业分别被认定为国家、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恒兴果汁已成为全国四大果汁加工企业之一,老牛面粉成为西北最大的面粉加工企业,秦宝牧业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同时,采取行政指导、政策激励等形式,促进龙头企业和农户初步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联结机制。恒兴果汁公司与农户联合建成高酸苹果基地2万亩,老牛面粉公司与36个村8025个农户签订小麦订单收购面积5万亩,秦宝牧业公司通过肉牛协会大力发展肉牛养殖基地和专业村,与农户签订肉牛收购合同千余份,这些龙头企业已成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同时,依托农业产业化基地,大力扶持各类农业生产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不断拓宽经营领域,提升发展档次。目前,全县有经纪人大户80多户,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0多个,会员人数达到8800多人,带动农户3.5万户。槐芽扫帚专业合作社,吸收社员和加工户85 多户,累计生产扫帚920万把,为农民增收600多万元。
  3、开辟专业市场,搞活商品流通。充分发挥专业市场紧贴农户、聚集能力强的特点,依托草莓、蔬菜、水产等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开辟季节性专业批发市场,吸引周边生产农户进入市场交易,既形成了一定的聚集效应和规模优势,又有效地带动了周边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农产品基地的发展壮大,促进了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目前,全县共建成专业市场5个,其中投资70多万元建成的槐芽草莓市场,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草莓已批发销售到西安、汉中、天水、平凉等地,带动市场周边地区种植草莓达14000多亩,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草莓批发市场。
  4、打造农产品品牌,提升对外影响力。坚持把强化标准、提高质量、打造品牌作为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和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切入点,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健全了农产品市场安全检测体系,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在主要农产品基地和各示范园区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制定了全县品牌农业发展规划和无公害草莓、无公害猕猴桃、无公害蔬菜等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从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包装储运等全程统一加以控制,引导广大农民改变传统的

[1] [2] [3]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实…
   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快板词 
   县以作风建设四个破解 推进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实践及存的主要…
   快板——协会服务行动拓展年 为新…
   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结及心得
   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镇及村容镇貌综…
   新农村建设研讨班暨重点督查汇报…
   市试点村镇新农村建设及村容镇貌…
 
油田实验小学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先…
公司党委书记民主生活会发言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演讲稿
元宵节文艺会上致辞
县委书记政法会议意见讲话
展创先争优实践报告
管理科长工作报告
市委宣传部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学…
度县林业局安全生产总结
学校卫生计划两篇
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方案
发展花卉产业工作方案
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方案
争创农村公路示范县工作方案
农村医疗救助工作规则
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管理办法
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管理办法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管理办法
农村社保实施工作意见
工业经济发展实施意见
三个代表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