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活动方案 >> 科学发展方案 >> 正文
县环保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方案

减排要减污,每前进一步都存在二者的对立。特别是在污染减排成为约束性指标的情况下,完成减排指标任务和促进经济发展面临着突出矛盾,寻求二者统筹协调、和谐的途径办法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


(三)城乡环境保护发展不平衡。环保的工作重心仍在城市,农村的环保工作相对薄弱。对如何开展农村环保工作,选择何种方式、突出哪些重点、立足什么基点,在思想上、措施上都不是很成熟。
(四)群众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率还不高。从近两年调查情况看,群众对我县环境状况满意率还不是很高。群众对环境状况要求高,突出反映在群众环境诉求的居高不下和环境纠纷的时常发生,近年来,全县每年受理的环境信访和“12369”环保投诉均在200件左右。
(五)环保队伍综合能力与履职新要求不相适应。环保人员综合素质待提高、能力待提升。一些干部职工综合管理知识较缺乏,有些业务知识和实践工作跟不上当前的要求,工作责任感、使命感还不是很强,工作作风不够扎实、群众观念不够强,反映在工作上效率不足、质量不高。
四、整改的主要措施
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我局领导班子认真分析了存在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一了思想,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今后的目标任务。主要整改措施如下:
(一)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找准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新定位、新思路和突破口。
一是找准环境保护科学发展的新定位。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着力克服制约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观念障碍和体制障碍,加快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必须树立保护也是发展的理念,走出一条以环境保护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路子,实现发展与保护双赢;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客观定位,找准差距,破解难题,解决矛盾,着力探索环境监督管理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
二是找准环境保护科学发展的新思路。以腾空间、保增长、促和谐为总体目标,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坚决完成总量控制任务;着力加强宏观决策服务,努力形成大悟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加快推动实现历史性转变;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做科学发展观的坚定信仰者、模范实践者和积极推动者。
三是找准环境保护科学发展的改革创新突破口。要善服务,融入发展,主动参与宏观决策,多从源头上、政策上探索化解发展与环保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要强基础,做大做强环保基础设施处置能力和效益,做大做强环保科学管理与技术控制基础,努力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实力和水平。要严监管,在任何时候都要牢固坚持环保原则不放松,,切实通过严把环保准入“门槛”,发挥环保行政许可“调节器”、“控制闸”、“杀手锏”作用,积极推动行政监管向政策机制约束转变。要提素质,就是要有计划、分步骤、分梯次加强环保干部队伍培训和锻炼,增强环保管理能力、激发环保活力、形成环保合力。
(二)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1、着力在做强发展服务上力求突破。一要做好综合决策服务。抓好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与主体功能区划的衔接,积极推动生态示范县创建,科学布局、协调发展。二要做好项目带动服务。围绕项目建设,做好国家、省、市重点项目的服务工作,对重点项目审批实行专人负责、专项管理、开辟绿色通道,促进项目快速落地。三要做好技术创新服务。积极推广环保新技术项目,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清洁生产。
2、着力在抓减排腾空间上力求突破。一要按照应减尽减的原则,全面组织完成工业污染源的深度治理,抓住拉动内需契机,加强节能减排项目建设,提升环保基础设施减排效益。二要加强减排项目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区财政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三…
   科学发展观第三阶段方案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整改落实方案
   交通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
   县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宣传…
   县教育局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市教育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整改…
   市经贸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区经贸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机关委员会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
 
计生局征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优化生活环境呵护美好家园巩固国…
教育科研经验交流
妇女节护士爱岗演讲稿
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
探析地方对外招商引资的若干意见
教育局落实创先争优发展报告
公文语序安排一般方法
企业工伤处理管理制度
县团干部素质拓展培训班讲话通用
环保局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环保局狠抓效能建设工作意见
环保重点项目细化实施意见
环保局半年工作计划
环保执法宣教管理工作计划
社保局年度工作总结
十五环保年度工作总结
市环保中期工作大会讲话
县环保局年度安全月活动总结
环保部门单位总结
科学发展方案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