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学校工作计划 >> 正文
节能减排方针学校工作计划

“节能减排学校行动”是“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高度重视和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紧紧围绕以“创建节约型学校、节约减排、科学发展”为核心,广泛深入地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并结合校情和各班级的实际,大力的教育和培养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从小树立“节约高尚、浪费可耻”的意识。回顾本次活动,我校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1.结合周前会,召开工作会议,传达局文件精神。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活动方案。

2.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求全体教师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高度认识本次活动。按学校大队部的安排顺利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实效。

二、加大宣传力度,全员支参与活动

1.统一思想,全员参与

为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学校首先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领会了上级有关“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文件、通知精神,并印发了具体、详细的活动方案。大队部利用周一国旗下讲话向全校学生发出了“节能减排你我行动”倡议书,要求全校师生思想先行,认真重视,全员参与,并带动父母、长辈及周围的人积极响应,身体力行,做节能减排小主人。学校大队部还组织了宣传小组,到社区进行宣传,派发知识单张,提醒大家注意节能节能减排。

2.拓宽宣传渠道,营造浓厚氛围

我校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的优势,以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宣传画、标语、黑板报等渠道,以国旗下讲话、班队会、级会、晨会、家长会等形式开展各种宣传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

三、以各项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节能减排”活动

1.以节约为主题的教育周活动

为使学生树立“节约高尚、浪费可耻”的意识,增强资源忧患意识,注意日常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和每一粒粮食,我校开展了以节约为主题的教育周活动:第九周“节约用水”教育周,第十周“节约用电”教育周,第十一周“节约纸笔”教育周,第十二周“节约粮食”教育周。一周一个教育主题,大队部和各班级根据主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如知识竞赛、绘画征文、读环保新闻、讲环保故事等。同时,各中队开展了“节能减排,从我做起”主题队会,以小品、游戏、讨论、采访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浪费资源带来的危害,倡导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能源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动员他们踊跃参与节能减排工作,使减少污染物排放、与环境友好相处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2.结合节日开展“节能减排”活动

在做好一系列常规工作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结合有关环保的节日开展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重要环保节日前后,报纸、电视等媒体往往会宣传相关的知识,有关部门也会开展相应的活动。因此,我校以环保节日为契机,将节能减排教育贯穿于活动之中,使活动的意义更大,收效更好。如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日开展了“回收废报纸,捐笔献爱心”活动,把回收的废报纸换取环保铅笔,并把换取的环保铅笔捐给粤北山区的学校,献上同学们的一份爱心。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开展了“节约粮食”活动,使学生充分理解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多次的节日活动,使学生对节能减排有了更深的认识,提高了重视的程度。

3.学生带动家庭参与“节能减排”行动

国庆期间,我校向每个家庭发放了“绿天使行动”倡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构建书香学院学校工作计划
       实验学校教导处工作要点
       图书室改革的学校工作计划
       老师专业素养提升工作计划
       乡村小学留守学生工作计划
       校区卫生保健工作计划
       学院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计划
       校区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校区艺术教学发展工作计划
       学院传染病预防工作计划
     
    某镇农村劳动力转移指导意见
    一本学习科学发展观好教材
    士兵突击读后感
    公开招考城管协管员报名登记表
    幼儿园第二学期园务发展计划
    省级文明单位活动申报材料
    电子商务客服部领导竞聘演讲
    企业文化建设学习培训总结汇报
    维护消费者权益讲话
    让历史告诉未来税务干部爱国演讲
    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
    公共节能宣传周工作总结
    公共节能宣传周工作总结
    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方案
    节能宣传周组织活动方案
    加强节能工作实施意见
    污染减排工程实施意见
    公共机制节能工作要点
    近期污染减排工作计划
    实行预警监控节能工作方案
    学校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