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考察报告 >> 正文
民政局发展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月日*日,我带领州政府办、州农办、州扶贫开发办、州农业局、州水利局、州建设局、州交通局、州林业局、州财政局等单位负责人,到*市和*专题考察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考察期间,我们先后与*、*两市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并实地考察了*市浏阳县、长*和*信*、*的多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同时收集了两市建设新农村相关资料。所到之处,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两市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场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一、两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经验和作法
     通过考察发现,两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深入人心,新农村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和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市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

*的“五新一好”(即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和创建好班子)都初步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经验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广泛发动,引导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市组织万名干部深入村组农户宣传推进新农村建设政策,发动群众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印制了万张新农村建设年画,编印了《新农村建设读本》和《新农村建设农民住宅推介图集》,摄制了新农村建设专题片,编排了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春暖红土地”系列节目,举办了“新*、新农村、新家园”

摄影大赛,营造了浓烈的宣传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主人翁意识。在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原则,组建村

民理事会,让农民自主管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事务。同时,注意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吸引和激励农民投资投劳参与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在村镇规划、“三清三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改水、

改厕、改路)、“空心房”改造等一系列事务中,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真正落实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二)点面结合,推进新农村建设纵深发展。*市结合实际实施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从*年起,对全市个左右行政村,按照“三改三整一分离(即改电、改水、改厕,整修乡村公

路、整治村容村貌、整治生态环境和实行人畜分离),建设*新农村”的要求,进行整治。其中用年时间,建设个左右“农民富、村庄美、风尚好、班子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年后再扩大示范

范围,分期分批推进。以“百村示范”,带动“千村整治”,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四步走”,第一步从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把“三清三改”作为启动新农村建设的切入

点和突破口,同时把搞好村庄规划作为管长远、管根本的基础工作来抓。第二步是在集中整治农村违规批地、乱占耕地建房的基础上,堵疏结合,引导农民拆除“空心房”、流转宅基地,改造旧村落,

建设新村镇。第三步是在“三清三改”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村庄整治和改造,使农村的环境卫生和基础设施在较短时期内有了一个较大的改观。在村庄整治改造中,该市探索和总结出五种模式,即“空

心房”整治型、村庄整治改造型、整体拆旧建新型、社区新村型、自然生态农庄型,实践效果非常好。第四步是抓点连线扩面,适时开展了文明路创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民政局发展城镇化考察报告
       幼儿园项目教育考察报告
       民政局发展行政服务考察报告
       信用社发展执行教育考察报告
       交通局发展农村客运考察报告
       城建局文明建设考察报告
       林业局林木种苗建设考察报告
       移动通信消费市场考察报告
       民政局党员先进性教育考察报告
       城建局发展建设管理考察报告
     
    河务局建设工作意见
    相声发财捷径
    元旦晚会小品剧本排队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财政局强化征收创新计划
    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选先进事迹校…
    树立执法为民思想 服务两个率先建…
    乡村级档案治理纪实
    楼房开盘周年庆典致辞
    县长工商行政治理会议讲话
    民政事业跨越式发展工作意见
    民政局创先争优工作报告
    财政局以评估促效能工作指导
    加强民政工作意见
    气象局发展工作要点
    民政局年终工作计划
    民政局目标考核自查报告
    财政局家电下乡活动方案
    民政局安排救助计划
    市领导在民政会议上的讲话
    考察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