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党政报告 >> 正文
节能减排的实践报告

  不断深化对节能减排的认识

  *说,*省是建筑材料生产大省,业内人士曾为此自豪过,但现在应重新认识这一问题。建材工业是典型的资源、能源消耗型工业。据统计,*水泥工业能源消耗占全省建材能源消耗总量的57%,每年耗标煤704万吨,消耗各种资源1.2亿吨;墙体材料工业能耗占全省建材能源消耗总量的25%,每年耗标煤345万吨,消耗各种资源1.*亿吨;平板玻璃工业每年消耗标煤约120万吨,消耗各种矿产资源400万吨;建筑卫生陶瓷工业每年消耗标煤约87万吨,消耗矿产资源300万吨。*省在建材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正面临着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是实现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淘汰落后产能要以政策为主、市场为辅

  近年来,*省在节能减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斐然。水泥工业加大了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加速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20*年新型干法水泥比重比20*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改造建设余热发电项目近10条,加强了节能电机的技改工程,实施了玻璃窑、陶瓷窑体保温措施;新型墙材率从“十五”末的40%提高到20*年的47%,节约土地6万亩,节约标煤228万吨,利废1900万吨,减排二氧化硫4.54万吨。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省的建材工业发展还是粗放型增长模式,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主体工艺落后等问题严重。

  *认为,落后的生产能力是资源、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源头,因此淘汰落后产能是实现节能减排任务的重要手段。*省节能减排任务非常繁重,为此,*决定节能减排工作首先要以政策为主、市场为辅的方式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以节能减排为中心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建材工业发展的主线,加快用先进生产工艺取代落后生产工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淘汰落后工艺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十一五”期间,*将淘汰落后水泥产能2700万吨,20*年年底要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500万吨;到2010年,*水泥产量将达到1亿吨,新型干法水泥产量要达到总产量的70%以上;水泥生产企业的平均规模要达到40万吨以上。要达到这一目标,*省要淘汰400家左右的水泥企业。到2010年,*省还要淘汰落后平板玻璃产能3500万重箱,其中沙河市要全部淘汰200条小玻璃生产线;淘汰实心黏土砖产能200亿块标准砖。这项工作光靠市场调节来进行是远远不够的,要靠强有力的政策来推进。

  推进节能减排要以技术为主、政策为辅

  *说,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还要采用技术创新为主、政策为辅的方式。*省要大力研发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鼓励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

  水泥工业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新型干法窑,逐步淘汰机立窑、湿法窑、干法中空窑及其他落后生产艺;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高强水泥和特种水泥;以节能为重点,大力开发和推广使用节能技术、节能粉磨工艺设备和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充分发挥水泥工业消纳低品位原料、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力促进水泥生产使用散装化。

  平板玻璃工业在矿山开采和选矿环节,大力提高回采率和综合利用率,降低采矿贫化率,延长矿山寿命,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的综合利用;在生产环节,采用先进的节能、节水技术,降低消耗,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走节能环保型发展之路;在使用环节,要注意开发玻璃深加工的新技术、新工艺,注重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县委书记党建讲话
       200年民政讲话
       民政会议讲话
       民政讲话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的含义
       统筹城乡发展的措施
       城乡统筹发展的意义
       如何统筹城乡的发展
       民政事业十二五规划
     
    医院隔离消毒制度
    审计科科级干部竞聘演讲
    交通会议总结讲话
    社区计划安排
    地质灾害防控工作指导意见
    航道会议交流材料
    县长政务管理讲话
    党员思想汇报做魅力共产党员之我…
    科技局实绩目标发展状况自查报告
    发改委主任十二五规划编制会议发…
    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
    公共节能宣传周工作总结
    公共节能宣传周工作总结
    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方案
    节能宣传周组织活动方案
    加强节能工作实施意见
    污染减排工程实施意见
    公共机制节能工作要点
    近期污染减排工作计划
    实行预警监控节能工作方案
    党政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