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交流材料 >> 正文
民政局政党教育交流材料

一个政党、一种政治气力,只有保持先进性,才能始终布满生机和活力,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才能带领人民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我们党正处于一个变动的历史时期,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总的趋势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尤其目前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攻坚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起始阶段,前进过程中必然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题目,从而带来严重的考验。为此,保持*员的先进性是迫在眉睫,对我们每个党员来说更是责任重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是经受执政的考验

    中国*领导人民,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卓越的斗争,终于夺取了全国政权,成为执政全国政权的党。历史实践证实,中国*无愧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无愧于人民重托和希看的执政党。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仍面临着执政的严重考验。

    首先面对着权力的考验。党在执政后,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居于领导地位代表着人民把握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力。如何对待手中的权力,这是一个重大的责任的题目,它关系到党的前途和命运。早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道就指出:“由于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元勋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上进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告诫全党同道要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近些年来,一些消极的甚至腐朽的东西逐渐滋生起来,从思想上和组织上严重腐蚀着党员、干部队伍。所以说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迫切要求。而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提出新的要求,是我们党的先进性的集中表现。它概括了执政党保持先进性最核心、最根本的题目,从社会发展和*执政的规律上提出了建设先进政党的要求,是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是我们党新时期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又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指导原则和根本途径。

    其次,面临群众路线的考验。*同道曾经就说过:“我们党取得执政地位以后,获得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的条件,也增强了党脱离群众甚至*的变质的危险”。面对执政的考验,我们必须树立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才有强大的精神支柱,才能站得高远。应当充分肯定,我们党的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尽大多数党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保持了先进性,能够忠诚积极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和带领群众完成各项任务。然而,由于长期的和平建设环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的复杂因素的影响,以及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加上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党组织放松对党员的教育治理,致使少数党员不能保持甚至彻底丧失了先进性。为此,夸大保持*员的先进性,才能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密切联系群众,真正坚持群众路线,增强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信赖和支持,才能保住我们得之不易的政权,确保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

   (二)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是经受发展市场经济和建设小康社会的考验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加快推进现代化相同一的目标。而这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农民增收服务教育交流材料
       民政局驻村管理交流材料
       银行学习领导交流材料
       科技局信息技术教研交流材料
       妇联文明生态庭院创建交流材料
       城建局城镇化管理交流材料
       民政局矛盾纠纷排查交流材料
       中学素质教育交流材料
       城建局生态立市交流材料
       青年素质教育交流材料
     
    县委常委议军会议讲话
    新年聚餐晚会串词
    静水深流构建和谐企业
    村整改落实措施
    情书写于圣诞节和新年情书
    司法行政局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
    学校检查安全自查汇报
    即兴讲话怎样选好话题
    地税局加强科学发展学习材料
    县农牧局长农村劳动力培训班开班…
    民政事业跨越式发展工作意见
    民政局创先争优工作报告
    财政局以评估促效能工作指导
    加强民政工作意见
    民政局年终工作计划
    民政局目标考核自查报告
    财政局家电下乡活动方案
    民政局安排救助计划
    市领导在民政会议上的讲话
    财政局先进性教育交流材料
    交流材料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