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作文大全 >> 植物作文 >> 正文
牡丹颂作文

牡丹花是人们最喜爱的花。你看,春风吹来,鲜艳的牡丹花在绿油油的叶丛中盛开了。粉红色的花瓣,非常娇艳鲜美。黄色的花蕊在阳光下金光灿灿,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你把娇媚和丰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你诠释了富贵和贫寒的辩证关系。美丽的牡丹花不正象征着欣欣向荣的新中国吗?历尽贫寒凄凌的中国,现在已傲然屹立在世界的民族之林。工业发达,农业发达,国家强大。人民正在走向小康的生活。伟大的祖国,不正是一朵盛开的牡丹花吗?我认为牡丹也象征了那些艰苦奋斗而取得成功的人们。他们不也正是一朵朵盛开的牡丹花吗?我还认为,牡丹还象征着普通的人民。每个人都能从艰苦的奋斗中取得成功,每人个都可以是一朵盛开的牡丹花。
   牡丹花之所以鲜美,源于它有丰满的根系。牡丹的根须粗壮结实,所以它才能为牡丹供给充足的养料。要是没有发达的根系,我想牡丹花不会这么鲜美。
   牡丹花不光是把美丽带给人间,它的花和根都是名贵的药材。可以说它为了人类做到了粉骨碎身的地步。
   我觉得牡丹还有谦虚的精神。它的花一年只开一次,一次只有二十多天。花谢之后就只剩下叶子。在万花盛开的时候,它默默无闻。可是它一点也不嫉妒,一点也不灰心,第二年又开了。
   牡丹的花色品种很多。有红色、粉红色、紫色、复色,还有洁白高雅的白色。牡丹花、梅花、荷花、月季花等,把祖国打扮得分外妖娆。
   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我变成了一朵含苞待放的牡丹花。

【每日写作指导:浅谈高考写作的要领——学生必读】

  (1)述亲身经历

  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动人。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筛选素材。作为中学生,生活经历也许并不算丰富,但只要认真回忆和筛选,再进行适当的加工和组合,就一定能找到具体的材料,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我发现爸爸老了》是南通市的一篇优秀中考作文,作者写的就是自己亲眼所见的情景:小时候,为了不让我一个人孤零零呆在家里,父亲将两条毛巾平铺在装满秧苗的筐上,用那根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扁担挑着我,在泥泞不堪的小路上送走了我的童年。当时的父亲,身材魁梧,虎背熊腰,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壮汉子;如今,父亲原先那嘹亮清脆的号子声已失去昔日的雄壮,隐约间还夹杂着几丝沙哑,原先油亮的黑发现在已染上了霜色,原先红润的面庞在已渐渐变得土黄,原先笔直的腰杆也略显弯曲……由于都是亲眼所见,印象特别深刻,写出来就有真情实感。

  (2)多细节描写

  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细节不细,这个“不细”,就是指它的作用不小。《我喜欢童年的竹林》是荆州市的优秀中考作文,之所以说它有真情实感,就是因为它有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如:伸出手,扶住竹竿使劲一摇,“哗啦”一声,雪花“簌簌”地如天女散花般地飘落下来,洒到我的脖子里,凉丝丝的,滋润我“咯咯”的笑声。又如:有时,我们从家里偷出绳子,牢牢地拴在竹子上,做成秋千。()摇啊,荡啊,从秋千底下,摇出我心中的歌。这些细节,不但真实,而且写得也富有诗意。

  (3)明人事要

[1] [2] [3]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98523.com/zwdq/zhiwu/201403/207047.html
  • 上一个作文大全:
  • 下一个作文大全: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描写风信子的作文300字
       秋天与枫树作文200字
       美丽的山茶花作文600字
       葡萄树作文300字
       迎春花开作文300字
       我的风信子作文
       黄金海岸之旅作文450字
       参观野生动物园作文400字
       美丽的圣文园作文
       圆满的家不容易作文
     
     灵峰探梅作文300字
     落叶作文700字
     梧桐树作文500字
     小仙女作文
     校园里的白玉兰作文450字
     松树作文400字
     火龙果作文400字
     桃花作文300字
     三角梅作文300字
     迷人的桂花作文
    一朵盛开的牡丹花作文
    家乡风景颂作文800字
    蜜蜂颂作文
    蜡烛颂作文
    黄河颂作文
    中华颂作文
    参加牡丹江电子灯会作文
    描写牡丹花的作文
    牡丹花的作文
    洛阳牡丹作文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10-2013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