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小学作文 >> 二年级作文 >> 正文
秋游作文150字

盼啊,盼啊,终于盼来了秋游。
   我们去了无锡动物园。我们先去看了动物表演,动物表演的节目有小猴骑车,有狗熊翻跟头,还有鹦鹉走钢丝。真是有趣极了。
   动物园里的动物真多!有憨态可掬的熊猫,有胖乎乎的棕熊,还有贪吃的小花猪。其中,我最喜欢小花猪。
   我爱秋游!

【写作指导:如何写好一篇哲理散文】

  哲理散文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是针对作品的形式,而是针对作品的内容而言。通俗地说,通过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感悟出某些人生哲理的散文即为哲理散文。这类散文的特点是以文学语言抒发比较含蓄的哲理,一般不使用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大多采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段,从具体事物入手借题发挥,所表达的哲理往往具有很强的个性化色彩。哲理散文因其悟性和灵感的结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阅读好的哲理散文,不仅可以提高文学修养,提高写作技巧,还可以懂得生活的智慧,学习处世的经验,帮助自己走向成功之路。

  哲理散文如何写?前人说:文无定法。但每种文体都应该有自己与其他文体相区别的要件,有其形式和结构的规律。根据前人的总结,哲理散文大致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写法:

  (一)即点散射

  此类写法,较常见于学者散文。余光中把这种散文叫做“表意”的散文,因为“它既不要全面的抒情,也不想正式的说理,而是要捕捉情、理之间洋溢的那一份情趣或理趣”。它常常由一点生发开去,信笔游走,恣意挥洒,其文思与论题的关系若即若离。钱锺书的《论快乐》即如此。()钱先生学贯中西,下笔则沟通古今,各种掌故、妙喻蜂拥笔端,别人的奇谈、自己的妙悟打成一片。在这里,“快乐”这一论题,只是钱先生思维的导火线,它点燃灵犀,让学识、智慧绽放成火树银花。此类散文,须得厚积薄发,方能出入自如。

  (二)以浅写深

  在阐述道理时,摘取日常生活情景入文,以身边场景的鲜活气息化解道理的冷若冰霜。如季羡林先生写《时间》,一看题目,多少有点让人头皮发麻。然而季先生开篇就很家常,“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在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它那里一跳,我的心就一跳。”由座钟的跳动,想到心脏的跳动,再想到时间的流逝。以眼前情景切入,消除了读者“谈理色变”的畏惧心理。在谈“生与死也属于时间范畴”时,季先生并不故弄玄虚,还是把视角转到眼前景,“现在正是初夏,窗外的玉兰花,垂柳和深埋在清塘里的荷花,也都长了那么一点点儿……”,以窗根底下事物的细微变化来说明“生”与“死”不是对立的概念,万物都是“方生方死”,在生长“一点点”的过程中,也向死亡靠近了一点点。如此论理,变玄虚隔障为可见、可感、可亲。

  (三)即物兴感

  即在对事物的观照中寄寓人生哲理。苏轼的《题西林壁》,从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现象中,认识到身在其中,为一物所制,反而难以认清事物真相的道理。《前赤壁赋》前半为感性抒情之作,但是苏子答客的一段,就地取材,因景立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

[1] [2]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98523.com/xiaoxue/ernianji/201401/204354.html
  • 上一个小学作文:
  • 下一个小学作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美味的鸡翅膀作文200字
       我勤劳的妈妈作文200字
       世界上最好的礼物作文200字
       我最熟悉的人作文200字
       放假了作文200字
       丰收的秋天作文150字
       早晨的雾作文200字
       奶奶的生活小窍门作文250字
       我眼中的秋天作文200字
       节水金点子作文250字
     
     我的同学作文100字
     秋游作文150字
     美味的鸡翅膀作文200字
     我勤劳的妈妈作文200字
     世界上最好的礼物作文200字
     我最熟悉的人作文200字
     放假了作文200字
     丰收的秋天作文150字
     早晨的雾作文200字
     奶奶的生活小窍门作文250字
    夸夸我的家乡作文400字
    我渴望再见到蓝天作文400字
    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作文450字
    关于乡下人家的作文500字
    节约用水从我小事做起作文60
    新型校车作文500字
    观察小仓鼠作文500字
    我懂得了感恩作文500字
    未来的房子作文400字
    向日葵的成长作文400字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10-2013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