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演讲致辞 >> 征文演讲稿 >> 正文
县委办人员国庆60周年征文中国魂

中国人不会忘记,近百年的暗夜苍穹,饥饿和流离,所有的民族自豪感在“东亚病夫”中颠簸消逝;中华儿女不会忘记,悬挂于上海某花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招牌,那里的每一寸黄土,曾是我们的祖辈世代耕耘的绿茵;中华民族不会忘记,血迹斑斑的1840年,硝烟弥漫的故乡和流亡中撕裂人心的哭喊!

我们的祖国,这块生我养我的地方,她有着巍峨的高山,和山一样崇高的伟绩;她也有大漠戈壁和让风刃削割累累的创伤。

当前人用指南针找到一块块“风水宝地”时,英国人却用指南针把军舰开到太平洋西岸,把灾难带到了中国;当前人用火药制造烟花鞭炮庆祝丰收时,帝国主义却用火药填装的炮弹轰开天朝不可一世的自守大门。那些是华夏子孙引以自豪了五千年的四大发明啊!在一味自满和盲目闭关自守的氛围下,我们的创造也就成为了刽子手残杀同胞中最锋利的刀刃。屈辱和鲜血让我们永远铭记:中国,中国人不仅要有自己的发明,更需要的是自己的创造、自己的突破和自己的发展!

是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适足亡身”,在祖国的最关键、最危急的时刻,总会有人坚毅挺拔、置生死于度外。

为了祖国,文天祥傲然挥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靑”;为了祖国,谭嗣同慷慨激昂“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为了祖国,吉鸿昌昂首悲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为了祖国,方振武迎刃怒吼“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正是有了这种“重大义,轻生死”的人生观,正是有了这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正是有了这种“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民族精神,我们扬眉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了第一面鲜血染就的五星红旗,高声向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127秒的升旗使百年国耻留下的所有鄙视和屈辱,都随着高亢的国歌奏响而烟消云散。

是什么力量使我们的民族如此坚如磐石,不可战胜?

是什么勇气使我们的民族有撼天地之雄风,英勇卓越?

这就是炽热五千年的中国魂!这是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理想蘊涵的最高尚、最炽热的情感,这是一个民族向世界袒露的最伟大、最崇高的灵魂。

今天的繁荣,是因为我们没有忘记昨天的沧桑。

当我们再次打开国门时,看到的不再是侵略者的枪炮,而是无限生机的世界之潮。伟大的中国人一丝不苟、艰苦卓绝的奋斗探索,用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那腾空而起的“蘑菇云”,那创新世纪的“一国两制”,那飞天走势的西电东送,那气势非凡的三峡工程,那世界屋脊的靑藏铁路,那举世瞩目的“嫦娥奔月”,那世界凝眸的奥运五环,那满载爱心的抗灾救援,无不诉说着这一首首新中国新生的赞歌。

这是民族的心愿,这是中华的腾飞!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卑躬屈膝?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崇洋媚外?

还有什么能比我们的祖国更为让人精神焕发?

还有什么能比我们的祖国更为让人心潮沸腾?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爱我们的祖国,要有山的脊梁、江的气派、海的胸怀。就让岁月磨砺我们的坚毅,用我们满腔的热血创建祖国的繁荣昌盛;就让坎坷铸就我们的赤诚,用我们一生奉献弘扬华夏熠熠国威。

祖国,我们真挚地爱着你。因为,我们身体流淌着五千年炎黄血脉!

祖国,我们深情地爱着你。因为,我们心里长存着万世千秋永不改变的中国魂!

[1] [2] 下一页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献礼抗震英雄祖国60华诞特别征文…
       大学生庆祝祖国60华诞征文新中国…
       工厂职工纪念国庆60周年征文电记…
       中学生建国60年征文读南京大屠杀…
       国庆60年感怀征文坚持以人为本创…
       地矿分队祖国成立60年征文山上地…
       职工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铜岭日子
       纪念祖国60华诞征文数码照片随心…
       国庆60周年征文老实人变迁
       小学生建国60周年征文祖国我永远…
     
    企业领导述职述廉报告
    食监局加强食品安全整顿方案
    村委会主任竞聘演讲稿
    党内外群众意见
    全力推进应急灌溉工程建设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演讲稿
    县委书记金融座谈会讲话
    试用员工转正申请书转正自传书
    半年检察院妇委会总结
    最新学校党务总结
    书记在县委工作大会讲话
    县委集体林权改制工作方案
    县委争优活动中党组建设意见
    县委开展千村经济振兴活动实
    县委领导在工作会上的讲话
    县委领导在人口和计生工作会
    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现实表现情
    县委民政治安综治交流材料
    县委领导教育整改交流材料
    县委反腐倡廉宣教交流材料
    征文演讲稿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