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反腐倡廉心得 >> 正文
学习十七大报告改进党的作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心得体会

费当潇洒,整天沉溺花天酒地,声色犬马,由量变到质变,结果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潘多拉盒子打开,结果走向了反面,成了人民的罪人。以一根火柴棒的效应推动出骨牌效应而毁灭了自己。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
  远离火柴棒效应,最重要一条就是牢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胡锦涛同志倡导的八大作风,并内化为立身做人的可贵素养,升华为道德修养的高尚境界。既努力干事,又干净做人。人都有弱点,关键在战胜自己。要为党、为事业、为自己、为家庭永远处处“自重”;要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而经常不断地“自省”;为防微杜渐,未雨绸缪而时时“自警”,要为保持荣誉,发扬传统而永远“自励”。天天洗脸照镜子,做到人前和人后一个样,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一个样,有监督和没监督一个样。不实之名不图,不正之风不染,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事不为。慎始善终,克已慎行,勿因恶小而为之。牢记时代重任和人民期盼,坚守做人底线,初衷不改,矢志不谕。那么我们的人生一定会画上圆满的句号。人格在于锤炼,名节源自修养,境界升于内省,不贪的品格是珍宝。人生需要加减法。加法,就是要增加知识、增大内存、增长本领、增强后劲;减法,就是要远离诱惑、看淡名利、放弃奢望、安于平和,只要我们能经常想一想自己身上有几根火柴棒,并且远离火柴棒,那么我们就一定会成为“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低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费圣英总经理在省电力公司2007年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对国家电网公司“干事、干净”“廉洁”文化核心理念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要求,提出推进“廉洁”文化进班子、进部室、进班组、进家庭的“四进”活动。要求电力基层单位和党员职工牢固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作风,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每个供电企业的党员干部及员工,要以“勤廉从业、平安和谐”为重点,明辨是非、区分善恶、分清美丑,自觉遵纪守法,牢固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实践公司和谐文化理念,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不该参加的活动坚决不参加,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做廉洁自律的表率。如果每个广大党员干部和员工都能廉洁自律,真正做到“以不贪为宝”,远离火柴捧效应,那么我们的党就一定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企业就一定会兴旺发达。

 

上一页  [1] [2] [3]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学习十七大报告反腐倡廉心得体会
       反腐倡廉的心得体会
       领导办公室反腐倡廉思考
       质监局反腐倡廉建设体会
       开展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活动心得体…
       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心得体会
       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公开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活动感想
       反腐倡廉心得体会永葆先进性做反…
       反腐倡廉心得体会谈谈反腐倡廉理…
     
    县委书记政协换届会议讲话
    村官汇报范文
    幼儿老师述职报告
    快板书剧本烟草行业喜空前
    检察院法治理念学习讲话
    文艺晚会暨表彰活动主持词
    农村领导班子述职述廉
    中医药事业全年汇报
    高速公路收费员学习党章知荣辱树…
    学习贯彻党章发展党内民主
    宣传学习教育活动方案
    理论学习中心组工作意见
    加强理论学习工作意见
    学习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建设学习型党干部队伍安排意
    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工作
    青少年法制宣传学习工作方案
    农民工技能学习工作计划
    做好学习实践实施工作意见
    科学发展学习指导意见
    反腐倡廉心得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