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五中全会 >> 正文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精神 用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创业

  
  用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创业是创造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具体表现。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发展,发展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根本点在于把人民群众创业的积极性激发出来,全民创业,在共同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分享财富。创业的内涵很丰富,创家业、创企业、创事业,都是创业的范筹。不管是干部还是农民,不管是企业还是家庭,都可以选择合适的创业之路。目前,我国的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关口,大力推进和谐创业不仅是实现经济社会新的更快更好发展,构建和谐平安中国的基石,也是进一步推进科学发展,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精神的必然要求。
  创业,简而言之,就是创立基业或创办事业。要实现科学发展,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大力推动全民创业。当前,要把全民创业的意义提高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追求又快又好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理解,认清形势,强化措施,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
  由于受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人们对创业的理解还很狭隘,对于创业的理念还很陈旧。在创业的道路上等待观望、止步不前,思想顾虑还很严重,甚至存在极大的畏难情绪。在新的形势下,只要不违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创业的思路可以尽情拓展;只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业的步子就可以大步前进。领办国有企业是创业,创办民营企业也是创业;现金投资是创业,智力参股也是创业;生产高科技产品是创业,生产手工产品也是创业;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创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也是创业。总之,创业的内涵很广,途径很多,和谐创业就是要在观念上告别过去的传统模式,更新创业是富民之本,创业是时代所需的理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发展活力的社会,而不是一个静止不动的社会,动态的、发展的和谐才是高水平的和谐。社会要发展首先要发展经济,要大力提倡和鼓励广大人民群众自我创业。同时,要改变过去那种相互倾轧、相互拆台、相互破坏资源的不规范竞争行为,使各竞争主体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在竞争中加强合作。
  一要强化措施,营造创业环境。机制体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创业的环境,环境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全民创业的推动。要形成家业殷实、企业兴旺、事业发达的生动局面,强化措施是关键。
  强化措施不仅仅是修订和创立制度,应该着眼于改变和革新,包括习惯观念、习惯行为以及由历史而来的各种传统的东西。和谐创业对市民素质、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城市管理、生态建设、社会运行、民主法制建设、政府服务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在理论研究交流、决策咨询、评价、品牌推进、展示活动、知识介入创业、就业帮扶、创业扶持、人才培养评价交流、社会组织成长、社会化融资、社会沟通协商、补偿机制、机关创新服务、媒体联动引导、政策保障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同时,要建立健全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的长效机制,重点落实小额信贷、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场地安排、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创业辅导服务网络等扶持政策,形成制度性安排。要对违规的乱收费行为予以取缔,对限制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各种政策要进行清理,对涉及的各项不合理收费要予以取消,对束缚创业的体制都必须冲破,对影响创业的观念都必须变革,对阻挠创业的机制都必须扫除。政府要积极支持和引导想创业的人员迈出门槛,已创业的人员扩大规模,有一定规模的人员做大做强。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经济类型上,注重发展中小企业;在就业方式上,注重鼓励灵活就业。对省属国有集体企业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步伐,通过拍

[1] [2]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改革创新的…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活动动员…
   浅谈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信合的发展
   学习科学发展观要把握问题
   工会干部学习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十七…
   科学发展观是求实辩证的发展观
   乡镇科学发展观学教活动总结
   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
   以科学发展观推进民政局机关团支…
 
区工商行政治理局法制计划
市委书记市直优化经济环境公开测…
放射安全防护情况报告
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报告
消防副支队长科学发展观演讲稿
检察院接受人大监督履行法律监督…
创先争优推进会讲话稿
集团公司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
高中考总结表彰暨资助寒门学子大…
行政执法自查报告
宣传学习教育活动方案
理论学习中心组工作意见
加强理论学习工作意见
学习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建设学习型党干部队伍安排意
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工作
青少年法制宣传学习工作方案
农民工技能学习工作计划
做好学习实践实施工作意见
科学发展学习指导意见
五中全会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