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五中全会 >> 正文
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全民创业发挥职能作用


    金秋时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在北京胜利闭幕。
    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擘画了未来五年的宏伟发展蓝图。
    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六届五中全会及其审议通过的《建议》,必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习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首先要把思想统一到五中全会的精神上来,按照“科学发展观”指导全省律师工作,不断增强司法行政能力,提高司法行政水平,推进律师管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为全民创业充分发挥法律服务的职能作用。要更加自觉地促进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司法保障;要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不断增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责任感,扎扎实实搞好全省合伙律师事务所规范建设年工作,服务全民法律顾问团,百所千人进社区、下农村等活动,为完成“十一五”规划作出应有的贡献。
    学习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要运用法律和司法手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是解决社会矛盾的主要手段,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我们所希望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作为社会法律工作者的律师不仅要认真关注对法治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更要投入极大的热情参与其中,通过自己的执业行为,维护法律权威,培育社会法治意识,引导群众更多地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利益纠纷,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首先,律师是社会生活的“先知者”。社会上几乎没有一个职业能像律师一样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大到国家政治生活的方针决策,小至每一个普通公民的日常生活领域,律师都能够参与其中,提供必要的专业知识,进行周全的法律服务。在此过程中,律师能够了解到社会生活的全局与细节,能够先于普通公众知晓社会发展运作的趋势,知晓不同生活领域的现状及其存在的方方面面问题。通过执业行为,律师还能知道老百姓在不同阶段最关心什么,知道政府在依法行政中可能存在哪些问题,并能从法律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
    其次,律师能够充当社会生活的“润滑剂”。和谐社会社会的不同层面融洽相处、和平与共,而非彼此紧张、僵硬的关系。这就要求社会出现矛盾时能及时化解,政府与普通百姓间产生“梗阻”时,能得以引导和疏通。律师一方面能监督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国家司法权正确行使;另一方面,在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还能够帮助他们通过法律途径实现依法维权,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团结。此外,广大律师近年来还积极参与各级党委和政府接待群众来访工作,由于律师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和法律专业知识,这就易于得到上访人的理解和信任,从而缓和他们和政府的对立情绪,避免矛盾激化,就能够妥善处理群体性上访和群体性纠纷。
    再次,律师又是社会经济建设的“促进者”。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前提。搞经济建设、促经济发展,

[1] [2] 下一页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认真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我国农村基…
       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体会——…
       县委部署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
       坚持科学发展观打好农建攻坚战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水利…
       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做好民族宗教的…
       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现代化文明城…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武部正规化建…
       加强纪检监察 保障落实科学发展观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教育
     
    五好家庭事迹申报材料
    县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总结
    党员队伍建设实施意见方案
    大学生学生会主席情况报告
    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市社联坚持科学…
    灾民恢复重建经验材料
    弘扬感恩精神深化和谐邮政建设
    县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讲话
    迎国庆60周年说读书心得体会
    农村学校德育课题调研报告
    宣传学习教育活动方案
    理论学习中心组工作意见
    加强理论学习工作意见
    学习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建设学习型党干部队伍安排意
    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工作
    青少年法制宣传学习工作方案
    农民工技能学习工作计划
    做好学习实践实施工作意见
    科学发展学习指导意见
    五中全会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