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三个代表 >> 正文
发挥民主党派作用 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发挥民主党派作用 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论)
   
    内容提要
    各民主党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应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把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积极协助中共各级党委和政府了解民情、反映民意,为构建和谐社会打牢广泛的民意基础;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柱;努力协调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古往今来,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热爱和平,崇尚和美,追求和谐,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系统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深刻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品格,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正视现实、面向未来的勇气和智慧,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各民主党派作为同中国共产党长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亲密友党,作为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可以大有作为。我们应进一步提高认识,不断领会和把握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规律,明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任务和途径,积极探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方式和方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多党合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现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的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它以协商合作代替竞争冲突,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代替牵扯倾轧,对于维护国家政局的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回顾民主党派所走过的发展道路,我们在历史的各个关键时刻,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帮助和领导下,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能够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作出贡献,都是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团结奋斗的结果。历史经验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是民主党派的立党之本;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政治保障。
    当前,我国既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又面临着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的挑战。而政党制度往往成为敌对势力推行西方民主、实行西化的突破口。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坚持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从和而不同到和谐共处
       统筹兼顾促和谐
       正确认识全面建设小康与构建和谐…
       公共政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把和谐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思想纵横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
       为首都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
       一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
       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以协调发展促社会和谐
     
    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全面提高基…
    司法局发展民政法制会讲话
    市市委打算
    全省林木种苗生产及质量年活动总…
    街道做好食品安全整治意见
    发改委加强目标考核考察报告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做好新时…
    自杀问题研究论文
    市政协二届一次会议闭幕会讲话
    工行工作者学习总结
    民主评议政风工作实施意见
    民主评议行风工作方案
    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安排意见
    年终民主评价党员工作意见
    发挥党员两个率先的实施意见
    支部民主活动方案
    企业民主生活会工作汇报
    常委民主座谈会上的讲话
    运输系统民主评议推动会上的
    举行二季度民主评估大会
    三个代表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