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三个代表 >> 正文
银行业和谐社会建设中担负着重要责任

、产业和群体往往发展缓慢,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比例也相对较低。而在较为发达的金融体系中,那些原本缺乏资本积累却拥有某种经济资源、生产技能的地区、产业和群体,则可以借助适合的金融工具来获得发展的机会。在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是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银行业积极发挥自身的资源配置功能,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的必要之举。
   
    一是建立健全金融市场体系。要建立健全覆盖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包括城市和农村所有群体的银行业体系,利用金融手段将资源配置到那些因客观条件限制而发展滞后的地区和产业,并努力提高困难群众的福利和生活水平,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具体而言,就是要在继续发挥现有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及信用合作社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金融组织创新,适度调整和放宽落后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欠发达地区、弱势产业和困难群众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积极培育地区银行、社区银行、担保、租赁及小额信贷组织等金融组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的金融服务。
   
    二是健全宏观调控机制。金融调控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导各级各类银行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调整资产结构,通过引导金融资源合理流动,把过度消耗资源能源、影响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超常增长速度降下来,加快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淘汰落后生产力,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具体调控措施的选择上,应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和审慎监管手段,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正确引导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应通过中央银行的行业窗口指导,以及根据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市场化手段来进行调控和管理,努力增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三是健全利益调节机制。造成金融资源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和垄断行业集中的重要原因,是利益调节机制不到位。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政策性金融的引导力度,通过金融杠杆落实梯度推移政策,促使金融资源合理地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中小企业倾斜。
   
    第三,要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稳定安全的金融环境。社会安定有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金融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直接关系国民经济全局,涉及各行各业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金融业又是高风险行业,金融风险突发性强、波及面广、危害性大。如果金融业不稳定、不安全,将直接危及经济安全,影响人民安居乐业。我国金融系统以银行为主导,因而银行系统较之发达国家担负着更为重要的角色,维护银行系统稳定安全对维护社会安定有序至关重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最重要的就是要进一步改革和发展银行业。
   
    一是改革现有的金融监管方法。应将金融监管的重心由金融机构转向银行业务,将监管着力点放在维护市场运行秩序、有效纠正违法违规行为上来。与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用改革发展架起通往和谐社会的桥…
       共建共享中推进社会和谐
       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
       为什么说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
       加强基层党建 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
       构建和谐社会要拓展思想政治功能
       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升华
       企业安全与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社会呼唤企业社会责任
     
    规范全区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暂…
    教师创先争优演讲稿
    总结半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总…
    县长学习实践活动总结讲话
    市人大会议胜利完结
    党旗下演讲稿
    家长演讲稿我心中的老师
    党支部先进个人整改方案
    民政局公民监督整改措施
    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实施细则
    农牧业和新农村建设意见
    出租车行业管治工作方案
    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安排意见
    出租车行业纠风工作意见
    农业和农村经济年终总结
    行业协会建设座谈会讲话
    进出口银行分行开业讲话
    轻工行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讲话
    市领导在邮储银行对接会上的
    医院纠正行业作风建设填空问
    三个代表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