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三个代表 >> 正文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保持党先进性有效途径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有效途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新世纪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一、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党员先进性的根本体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赋予了党的先进性以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时代内涵,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什么是党的先进性,怎样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问题。在党的理论、纲领和路线已经确立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只有通过党员的优秀品质、模范行动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真正体现党的先进性。反之,检验一个党员是否保持了党的先进性,主要看他在发展生产力,在弘扬先进文化,在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方面是否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二、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们的党员队伍绝大部分是好的,是具有一定先进性的。但是,也必须看到,有一部分党员干部的素质还不够高,先进性还不能发挥和体现,也有一些已经不合格或者基本不合格的党员,更有少数问题严重甚至腐败变质的党员。例如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广西防城港市港口区委原政法委书记马同杰等,他们长期缺乏党性修养,党性观念淡薄,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威信。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刻不容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党员保持先进性的根本标准,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是进行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在动力。
提高党员的素质,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观点,创造性地解决我们实际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是新时期党员保持先进性,在推进各项工作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保证和内在动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成果。我们共产党人只有努力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思想和头脑,才能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才能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实践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四、立足铁路跨越式发展,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其安全生产的好坏维系着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目前,铁路正在实施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是一项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是对我们能否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一次检验。因此,每个党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加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要通过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深刻熟悉到铁路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以创新的意识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刻苦钻研业务技术知识,带动身边的职工群众,为铁路跨越式发展做贡献,只有这样,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才得以充分体现。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委思想理…
       振兴中三个代表是实现三大振兴强…
       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全面实践三个代表做好新时期地方…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快实…
       三个代表思想轮训总结
       努力提高三个代表基础素质培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总结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财政改…
       正确认识三个代表科学内涵
     
    高中生新生入校教育暨军训动员大…
    民政局长就职演说稿
    建筑工程师助理个人简历
    体育局加强干部教育管理计划
    乡镇科学发展观实践总结
    市委八届四次全会讲话摘要
    区第六次党代会闭幕词
    外出务工时期个人总结
    十月份国旗下讲话—献给亲爱祖国
    张新员普通一兵岗位上书写对党的…
    宣传学习教育活动方案
    理论学习中心组工作意见
    加强理论学习工作意见
    学习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建设学习型党干部队伍安排意
    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工作
    青少年法制宣传学习工作方案
    农民工技能学习工作计划
    做好学习实践实施工作意见
    科学发展学习指导意见
    三个代表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