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规章制度 >> 工作规则 >> 正文
中小学教师聘任实施细则

根据万发(2004)1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联区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实施细则: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实行聘任制和岗位治理为重点,合理配置教育人才资源,调整优化中小学人员结构,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起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符合中小学特点的布满生气与活力的人事治理制度。
2、基本思路: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对现有中小学教师全部解聘,然后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治理”的原则,以校为单位,全面实施教职工聘任制。二、聘任范围
全联区所有公办教师,以校为单位。
三、聘任原则
1、坚持注重实际,任人唯贤,秉公办事的原则。坚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原则。
2、考核和考试相结合。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考试根据本人教什么考什么的原则,内容包括教育理论,专业知识、教材教法三部分。
3、学校和教职工双向选择。要把尊重个人意愿和服从整体需要有机结合,既要考虑学校工作的整体需要,又要尊重教师人个意愿,正确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4、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学校要把设岗情况、教师职责、教学任务、任职条件、工作目标等公布于众。教职工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平等参与竞争,学校择优聘任。
5、年龄、学科结构合理。通过聘任,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要趋于合理,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四、聘任条件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爱岗敬业,遵纪守法,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廉洁自律,作风正派,自觉履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坚持教育创新,能胜任本学科的教学工作。
3、取得拟聘岗位的教师资格证书。
4、年度和任期考核结果为称职以上。
5、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的教学工作。
五、聘任步骤
1、聘任范围。
本联区所有公办教师,以校为单位,原则上不跨校。
2、聘任程序。
(1)核编定岗。根据“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核编原则,下达教职工编制。
(2)制定方案。制定聘任工作实施方案,经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后,组织实施。
(3)公布岗位及聘任条件。以学校为单位公布岗位设置及聘任条件。
(4)应聘。教职工在规定期限内以书面形式向学校提出应聘申请。
(5)聘任。各校可采取面试、试讲、考核等形式,根据岗位设置要求及教师应聘情况,由聘任领导组研究聘任并签订岗位聘任协议书。
(6)颁发聘书。受聘教职工的任期一般为1至3年,聘任期满可以续聘,也可以终止聘约。签订岗位聘任协议书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国家法定退休年龄。
六、聘任

合同
1、受聘人员与校长签订聘任合同后,不因领导的职务变动而终止。
2、聘任双方应全面履行聘任合同,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时,需经双方同意报联区批准,违反聘任合同的,承担违反聘任合同约定的相应责任。
3、聘任合同内容一般包括:聘任岗位的任务指标和工作目标责任,合同期限(一年),工作条件,工资福利待遇,纪律及其它要求等。
4、合同期满,自行终止,双方同意,可以续订。
七、其它
1、解聘。
2、缓聘。
3、低聘。
4、辞聘与拒聘。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局机关党支部规则
       办文规则
       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实施…
       现场治理制度及考核细则
       市第一职业中学班级百分考核实施…
       学生校行为规范细则
       信用社党支部创业型领导班子建设…
       工商局局创建共产党员示范窗口活…
       车间党支部党员挂旗活动实施细则
       文化局党组会议事规则
     
    反腐亮点有力度有效果
    企业廉政建设座谈会讲话
    路面预防性养护措施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急诊科设备配置管理办法
    个人总结范文
    建设局商业贿赂自查报告
    教育现代化发展工作报告
    解决办公设施经费请示
    企业安全检查总结
    加强中小学老师团队建设意见
    提高中学教育质量工作意见
    中小学校舍收费优惠实施意见
    中小学教师培训站规划工作意
    中小学老师参加远程培训管理
    加强中小学老师队伍建设意见
    中小学人事改制实施工作意见
    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方案
    党委加快中小企业建设的实施
    市委中小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工作规则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