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意见 >> 工作指导意见 >> 正文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
  根据《 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 政发[2009]号)和省、市有关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会议精神,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现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粮食收购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建立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机制;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和粮食风险基金管理办法,建立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积极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继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加快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粮食流通体制,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总体要求是:"加强宏观调控,实行分级负责,完善政策措施,保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安全"。
  二、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和价格,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购销体制
  (一)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取消定购任务,坚持多渠道经营,鼓励公平有序竞争,继续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大力发展和规范多种市场主体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
  (二)放开粮食收购价格。一般情况下,粮食收购价格由市场供求形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必要时,县政府将按照上级部署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
  (三)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继续办好农村集市贸易,加快粮食批发市场建设,提升市场服务功能,引导企业入市交易。严禁各种形式的粮食区域性封锁,形成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统一的粮食市场。
  三、改革粮食补贴方式,建立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机制
  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全面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 种粮补贴品种为小麦。以当年小麦播种面积和市里确定的我县单位面积补贴标准计算补贴资金数额,县农发行要设立"直补资金"专户,补贴资金通过乡镇财政所直接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
  四、积极稳妥地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做好粮食风险基金使用管理的配套改革
  (一)妥善处理遗留问题。对经审计、财政、粮食、农发行等部门审计确认的全县粮食购销企业1998年6月1日至2009年5月31日发生的政策性财务挂账,全部从企业剥离,由县粮食行政部门集中管理。对企业已经剥离政策性挂账相应占用的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已经办理资产抵押的,应当解除抵押关系,帮助恢复生产能力。
  (二)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范围和规模。为适应粮食收购市场放开和粮食补贴方式改革的需要,更好地发挥粮食风险基金的作用,按照要求适当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范围,做好风险金使用管理工作。
  五、实行政府粮食行政管理职能与粮食企业经营的分离
  (一)撤销"县粮油管理中心",成立"县粮食局",作为县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履行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监管的职责,真正实行政企分开。
  (二)设立县粮食监督检查大队,为县粮食局直属管理的副科级事业单位,依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对粮食经营者从事粮食收购、储存、运输活动和政策性用粮的购销活动,以及执行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的情况等进行监督检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县广电部门深化体制改革意见建议
       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指导性意见
       乡镇党委意见
       机关效能建设意见物价局
       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纠风暨机关效…
       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意见
       开展试点机关效能建设意见
       印发全区机关效能建设意见通知
       征求机关效能建设意见函
       机关效能建设意见
     
    创新服务机制 促进社会和谐
    村级组织完善实施意见
    强化三种理念践行科学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总结
    县教育局直属机关党委要点
    加快发展农产品专业经济协会意见
    第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暨计生会议…
    [推荐]全省垃圾处理国债项目收费…
    学生军训总结会讲话
    建设节约型机关若干规定
    粮食局促进粮食产业升级工作
    粮食流通体改工作意见
    深化人口计生改革机制实施意
    开展粮食稳定增产实施意见
    教育局深化全程德育交流材料
    国税局深化政务公开交流材料
    教育局深化义务教育交流材料
    工商局深化建设服务交流材料
    纪监局深化学习调研交流材料
    人事局深化解放思想交流材料
    工作指导意见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